教育孩子,家長首先要成為一個“學生”
2020-10-26 14:08:01 來源:泉州晚報
1
聽新聞

近日,有件小事值得一說。重慶一奧迪車主發現自己的車子被劃了很深的劃痕之后報警,調取監控發現,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曾經在車的周圍轉悠,且有劃車的動作。警方叫來了男孩與其父親,當場詢問。男孩卻否認劃車,說自己繞車轉悠,是因為當時等爸爸太無聊,摸車的動作是在撲車上的蒼蠅而不是劃車。男孩父親先讓孩子回家,隨后認賠了車主3500元,并拜托民警繼續展開調查。3天之后,民警發現確實不是男孩做的,讓車主給男孩爸爸退了款,并給小男孩道歉。

很小的一件事,甚至可以說,很不起眼的一件事,平淡得像一杯水,幾乎轉身就忘。

然而筆者覺得,這位小男孩的父親,表現可圈可點,做得非常優秀。筆者甚至認為,這位父親的做法,值得所有家長們回放,值得所有家長們復盤,值得所有家長們思考。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一個孩子?小孩子頑皮,不懂事,會闖禍、犯錯誤,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的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是熟視無睹、一味否認。你看到他家孩子在欺負別的孩子,你聽到他家孩子在說臟話,好意告訴了他,結果他也不觀察,也不詢問,直接一句“沒有啦,不會啦”就一口否認掉。這自然是一種過于溺愛縱容的心態。孩子在這種溺愛和縱容中,錯誤得不到糾正,更學會賴皮、耍滑頭。這種家長,當然是不合格的。

然而,如果走到另一個極端呢?我們同樣會遇到很多的家長,遇到小孩犯錯,不分青紅皂白,一上來就教訓孩子。最近,恐怕不少人還看過這么一段視頻。家長騎電動車帶孩子,電動車突然啟動,孩子就從后座上掉了下來。后面的車輛善意提醒了家長,可是家長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一個掃堂腿踢翻孩子,還把孩子罵得狗血淋頭。今年9月17日,武漢市一名14歲的初中生,因為在教室里與另外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老師請了家長。他的母親來到學校,一見面就扇了孩子兩個耳光。母親走后的兩分鐘內,一直沉默的男孩扭頭看了一眼樓下,從五樓跳了下去。

這樣兩種家長,顯然是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用溺愛代替教育,要什么給什么,用鈔票說話。另一個極端,則是把懲罰當成了教育,巴掌底下出孝子。眾所周知,玉不琢不成器,每個孩子都是璞玉,都需要進行教育,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作為教育者的家長,卻不是無師自通的,相反,是需要下功夫學習的。教育孩子,家長首先要成為一個“學生”,學會尊重,學會信任,學會傾聽,學會共同成長。筆者甚至有一個體會,就是孩子做得好,那往往是孩子的功勞,不是你家長教育的功勞。孩子做得不好,那反倒一定可以找到你家長的責任。

新聞中的這位父親,首先詢問了孩子,在孩子否認刮車之后,他選擇信任孩子,為照顧孩子的情緒,先支開了孩子。其次,他選擇承擔“過錯”的責任,認賠了車主3500元,但這并不是結局,他拜托民警繼續展開調查。恰恰是這一個拜托,用3天時間等來了真相,查清了事實,給小男孩清白,并給小男孩應有的道歉。是不是賠錢、賠償多少錢,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男孩父親在處理過程中,所表現出來對孩子的信任、承擔責任的積極心態,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這件小事本是一個意外,但這位父親的處理,不僅消弭了男孩可能蒙冤的委屈和帶來的心理陰影,還給小男孩作了一種非常優秀的示范和榜樣。

著名教育家李玫瑾說過:“童年的不公正待遇是成年后人生悲劇的最大誘因。”如今,“教育競賽”可謂如火如荼。比拼著給孩子報培訓班、比拼著孩子的各種成績,在這一場“起跑線之爭”中,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心靈,千萬不要忽略了尊重、信任和傾聽的價值。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