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所反映出的生命力是開放的
2020-12-16 15:20:48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楊曉升在散文集《人生的級別》(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中,寫出其人生履痕下的洞察與體驗,從他細碎而溫馨的生活記錄中,抵達對人性深處的探討。

  從散文的創作上來談,相較于別的文學體裁,散文顯然有著更新鮮和隨性的表達方式。楊曉升曾經在訪談中將小說比作建筑、散文比作自由生長的樹木野花。但實際上,就散文本身而言,它更像一枚透視的棱鏡,讀者從筆墨之中透視自我的生活,無論是對社會的反思還是內心世界的向往,都能夠從這些淺淡的筆墨中挖掘結合,從而完成雙向的自由表達。

  在同名散文《人生的級別》中,楊曉升的筆觸幽默而鮮活。為什么選擇在文學雜志工作?這個被問了無數次的問題,他并未直接地給出答案,而是抽絲剝繭,寫出了生而為人,初心的重要性,同時也關注到人性的現實,直接抵達了對精神世界的建構。這篇散文所指向的是人們對于自我生活興趣的最終找尋,事實上,也正是從此開始,這部散文集自然而然地滲透到了最本真也最純粹的生活中,我們能夠在作者平實的筆觸下感知到斑斕的生命況味。

  散文集的鋪排很有意思,由“印記”到“沉思”,再到“瞭望”“觀潮”,最后是“談藝”,同樣是由淺入深,從自我的人生經歷出發,將生活瑣事置于文學的放大鏡下,通過自我生活的細碎平淡窺探人生的終極奧義,再從瞭望中不斷前行,直至抵達光明的彼岸,啟迪心智。

  在“印記”一節中,楊曉升寫了很多關于女兒的日常。在寫給女兒的信里,他對女兒的拳拳愛意展露無遺,恨不得收藏起女兒的所有痕跡,面對女兒的成人儀式,他欣喜又焦灼,他自豪于女兒的優秀、欣慰于女兒的成長,好奇她未來的人生軌跡,又寄托了深深的祝福。

  而到了“沉思”一卷中,散文從對自我的反省和家庭生活轉移的記述到了對社會生活的觀照,從而在生死兩茫之中完成了對生活厚重的書寫。近到身邊的友人離世,遠到舉國沉痛的汶川地震,楊曉升作為一個關注現實的人本主義作家,都對這些現狀提出了思考。通過他的筆墨,細致入微的描摹,向社會傳遞了一個寫作者的悲憫情懷與脈脈溫情。

  除卻這些對身邊人物的研究與揣摩,楊曉升同樣把他的熱愛播撒到了大自然中。對于生活,對于這片土地,他具有高亢的熱情和希望:偉人鄧小平的故鄉廣安,是飲水思源的地方,代表著中國人民對于偉人的崇敬,也能夠令人體悟到一片丹心的珍貴;平江綠水青山,代表了歷史與現實的交融;橫山的安塞腰鼓,用生命吶喊,是狂野挺拔的壯美;黃土高原的榆林是大自然豐富礦產的象征,代表了強盛輝煌的生命力……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瘠邁向富裕,歸根結底,這都是改革開放后的人民觀念變遷以及政策支持的結果。散文將這些城市的變化一筆一畫細心勾勒,描繪出了一幅鮮亮而豐沛的現代化圖景,在繁榮的文化血脈中投入了真實的精魂。

  由人寫事、由事寫景,再由景色寫到對社會的反思。文學作為一種審美形式,天然地就帶有對人類社會精神財富的反映和書寫功能,而作為一個有著文化自覺的作家,楊曉升也在他的散文中提出了對社會文化思潮的憂慮和反思。他不僅寫“承諾制”之下的社會亂象,試圖在抨擊中推動人們的精神素質不斷提高;同時,他也訪談第五代導演吳天明,在困惑與憂慮之中呼吁當前的藝術工作者明確方向、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在教育上,他也細心觀察,挖掘出教育楷模,堅持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培養孩子,挖掘出他們身上更多天性與稟賦。

  楊曉升還以自己的眼光,重新審視文學。在最后一卷“談藝”之中,他以深厚老道的筆觸,對幾位作家的作品進行了闡釋與評論,表現出其深刻的自我思考與文學理念,尤其以報告文學來談,這種旨在關注社會現實的文學體裁,傳遞了對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

  《人生的級別》彰顯出楊曉升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以及他在文學上的堅守,所體現的都是他在現實觸角下對于人生的發現和思考。他的寫作表明,作為一名寫作者,應當堅持輸出深邃的情感和真實的內心,即便是平實淺淡的語言,也具有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的價值,這種藝術感染力是我們的生活所獨有的,文學作品的真正生命力,來自真實的生活探究,以及對于性情靈魂至高無上的鼓舞和滋養。文學所反映出的生命力是開放的,無論是生活在缺失中的陣痛,還是繁華生命下的自我思索,都是值得被書寫的。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