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平長期供職于文學專業報紙《文學報》,絕大多數文章都和職責有關,如訪談作家、報道文學會議和文學出版(包括期刊發表)信息,再有就是在這基礎上延伸開去,就作家、批評家、出版人及廣大讀者關心的中外文學熱點進行深度追蹤,總之不出新聞報道范圍。
這樣的文字,正如傅小平自己所說,有點像福樓拜小說,作者有意隱身到作品世界背后,盡管最終效果是處處有“我”,但畢竟隱身了,一般讀者輕易看不出他的存在,以為只是職業的文學報道而已。但他終于還是將自己多年來有關中國文學的文章結集出版,也就是這本《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北岳文藝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這并非因為后來改換門庭,有意靠向專門的“文學批評”,而是在融媒體時代,一如既往寫著新聞報道式的文字,漸漸對“何為文學批評”“何為職業批評”“何為大師批評”“何為媒介批評”有了一份獨特覺悟。這份覺悟讓他看清了自己的定位,也因此獲得了一份應有的自信。
中國目前的“文學批評家”主要由高校培養,多少有些“同質化”,像傅小平這樣長期供職于專業文學媒體、在媒體沉浮中站穩腳跟并脫穎而出的有個性的批評家并不多。不妨借法國學者蒂博代的術語,稱傅小平這些文章為“媒體批評”。這很省事,也確實大致不差。“媒體批評”的一般特點傅小平都有,無須多說。傅小平實踐的雖屬“媒體批評”,但他委實花了番功夫,給這種大家習焉不察的批評類型打上自己的烙印。
盡管他的不少文章因職責所在,但他還是盡可能加入不少“私貨”。他的報道和評述全都刪繁就簡,直奔問題而去,看起來是在轉述作家、批評家、學者、出版人的說法,但如何轉述,轉述什么,都煞費苦心,絕不止于傳達和復制表面的喧嘩,總能讓讀者聽到隱身背后的報道者、評述者微弱而頑強的聲音。
傅小平四面出擊,上下求索,話題所及,琳瑯滿目。比如有國際文化和文學交往,有思想文化界最新話題與意見沖撞,有出版界的困頓與突圍,有國內批評家的學說及海外漢學家的意見,有不同代際作家的特色與問題,有文學共同體未必熟悉的來自翻譯界的聲音。如此廣泛的關切,最大的好處就是給文學閱讀、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展開一個寬闊的文化空間,讓文學界人士能探出頭來,吸取更多營養,傾聽更多聲音,避免處于一隅,成為井底之蛙。
就文字而言,傅小平始終親切、暢達、易懂、透明,而又不時發散,四處留白,布置著更大的“張力場”。他不想以過于主觀、晦澀和自以為是的文字橫亙在文學現象與讀者之間,所以對讀者來說很富于“代入感”。你可以隨著他的指引,很容易就走進眾聲喧嘩的文學現場。但你自以為撲向他所指引的對象,可以到岸舍舟了,他作為指引者的聲音還是會透過現場的喧囂回蕩在你的耳邊。這就是我讀傅小平之書時最奇妙的一種類似欣賞交響樂的感覺。
文學批評是一件累人的活,又是一樁嬌氣的事,要在知識儲備、心境、身體精力狀態、時代環境等要素恰好合適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比較理想的成績。我長期身在大學,除了完成本職的教書工作,投注于當下文學創作的精力與興趣越來越少,很難再有當初那種吞噬性閱讀和幾乎條件反射式的評說沖動,漸漸不得不收縮陣線,偶爾冒泡罷了。但中國當代文學積累了太多作家、作品、文學事件和學術話題,不管質量如何,成色怎樣,好歹莊稼在田地里熟了一季又一季,需要更多腿腳更健壯、心思更明敏的年輕人來收獲。傅小平這一代馳騁文壇,正其時也。
作者:郜元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