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要補足求職信息差。”12月18日,由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秋招后時期,如何掌握選擇主動權”青年職業分享會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在與現場大學生交流時,領英中國人力資源負責人張競義給出了一個新思路。
“2021屆正在找工作的畢業生,加上2020屆尚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以及疫情后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今年求職大軍的規模很可能突破千萬。”張競義分析。
來自領英中國的調查顯示,疫情暴發初期,初級職位的發布數量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一些企業雖然校招職位總量基本不變,但策略、招聘形式等隨疫情變化,為今年的秋招帶來了不確定性。
就業話題,一直也是武漢大學團委副書記王園關注的焦點。據其觀察,受疫情影響,一方面,今年大學生尤其本科生“慢就業”和暫不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出國轉考研人數激增;另一方面,許多產業和行業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
“進入秋招后期,一些單位求賢若渴,但畢業生能力匹配度與崗位需求存在差距,出現了關鍵崗位名額不縮減、普通崗位縮招現象,一些同學由此陷入被動局面。”她分析道。
“破解被動,重在提前做好職業規劃。”王園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本科畢業時,她對未來發展方向尚不明確,前往黃岡市羅田縣一所中學支教。從挨家挨戶家訪做起,她成功勸說一些原本打算棄學打工的學生繼續讀書深造。她“深深體會到教育行業帶給人的心理滿足無與倫比”,研究生畢業后便選擇留校,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中國青年報社《冰點周刊》編輯陳卓表示,有的學生想鍛煉寫作能力,就利用假期到報社實習;有的學生計劃畢業后去互聯網公司上班,于是專門去鍛煉項目運營能力。到了求職時,這些年輕人選擇行業、崗位更有針對性,起點相對更高,“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并為之積累能力很重要”。
“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可以提早行動,多與輔導員、已踏入職場的校友交流。”在張競義看來,幫助大學生規劃職業發展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從長線規劃到當下求職,進入秋招后期,為什么有些學生始終拿不到offer,求職時總被心儀的公司婉拒?
“找工作要做到知己知彼。”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處人才管理部負責人高揚建議,可以借助一些規范的職業人才測評工具,發現自身優勢;繼而去匹配、尋找合適的行業,發現對應公司的重點職位,有助于提高求職成功率。
做簡歷時,切忌“一份簡歷包打天下”,要摸清心儀職位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在簡歷中重點呈現相應的學習、實踐經歷。“簡歷也不需要制作得太復雜,有時,質樸與簡單反而是一種美。”他補充說。
活動現場,一名大學生提到了自己遇到的“尷尬”:參與了一些大賽,但沒拿獎,在制作簡歷時如何處理?
“通常,我會考察應聘者怎樣看待自己的這一經歷,以及經過幾次參賽失敗后的蛻變。此外,賽事之外,應聘者有哪些優勢?”在張競義看來,一份簡歷歸根結底需要幫助面試官了解應聘者。
多名面試官認為,求職中,知識儲備很重要,與“人”的交流同樣重要。來自領英中國的數據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時面臨的主要挑戰首先是缺乏面試技巧(41%),特別是遠程在線面試技巧;其次是獲取職位信息的渠道有限(32%),尤其是精準找到適合自身的目標公司和職位;第三是缺少職場人脈資源(31%),缺乏經驗分享或內推機會。
據張競義觀察,畢業生最大的共性問題是求職時缺乏足夠的信息和視野。一方面不了解就業市場存在哪些崗位,以及具體工作內容和所需技能,無法確定發展路徑;另一方面不了解企業最看重什么、簡歷上應該寫什么、求職技巧是什么,以至于無法獲得心儀的工作機會。
在她看來,利用校園資源,了解崗位工作情況與用人需求,會讓大學生在求職時更有主動權。比如,借助“領英學生版”小程序,求職學生可與真實職場中的校友、導師精準連接,獲取來自職場的一手信息、個性化的求職輔導,乃至職位內推機會,“通過了解前輩們的職業發展,拓寬自己對職業方向的認識,開啟更多職場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