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架項目化學習課程體系,拓展項目化學習的場域
2021-01-06 14:15:20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普通的葫蘆如何成為引發學習變革的“寶”?圍繞葫蘆的文化怎樣變成育人的課程?經過多年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管寧實驗小學變葫蘆為寶,確立了“葫蘆文化·生長教育”,構建起“寶葫蘆”項目化學習課程體系,以此撬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研究,推動學校教學方式改進,深化育人實踐。

構架項目化學習課程體系

“葫蘆是中華文化中有豐富內涵的果實,它是一種人文瓜果。”民俗學家鐘敬文這樣解讀葫蘆的價值。放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來看,葫蘆不僅有可食用又可作為工具的實用價值,有在民間藝術中的廣泛應用,還有作為古代神話、文獻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福祿吉祥”追求的特殊內涵。

圍繞葫蘆文化開展項目化學習,我們構建起涉及自然、社會和自我層面的“勞動之果”“課堂之果”“個性發展之果”綜合育人課程體系。

基于情境的項目化學習。真實情境是項目化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學校利用校園里的一方菜地,大量種植葫蘆,并基于葫蘆園情境開發了“葫蘆園植物和伴生種植的探索”“食用葫蘆和文玩葫蘆的對比研究”等多個學習項目,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勞動教育、葫蘆文化與學校文化的個性化融合。

基于學科的項目化學習。許多教師成長于傳統教學之中,工作時又習慣于延續應用傳統教學方法。能否以項目化學習作為撬動教學變革的“藥引”?為此,學校開發了基于學科的項目化學習,并將“運用STEAM思維,重視學科綜合性學習”寫入評課標準。例如在語文項目化學習中,以“真實問題,一路驅動”“深度學習,一路合作”“成果分享,一路筆記,一路評價”為要義,先后組織了“四大名著”項目化學習、由單元主題生成常態化合作學習、公開研討活動;音樂課則整合“兒歌說白”“律動”“舞蹈”“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讓學生用肢體、語言、樂器自由演繹,取得了豐富的實踐成果

基于生活的項目化學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稱“四立”,是重要的節氣。學校據此在四季舉辦“詩頌會”,師生人人參與,誦讀傳統文化經典,領略傳統節氣之美。另外還組織“葫蘆娃紅領巾學院”活動,整合社區資源、家庭資源,開展游學、名士閱讀等項目化學習。豐富多彩的活動,保證學生一年四季,季季有收獲。

拓展項目化學習的場域

如果項目化學習僅僅局限在教室或者校園,顯然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伴隨著我們對項目化學習的認識,對于教育實踐的融合,不斷拓寬學習場域,形成了多類型場域下項目化學習的新樣態。

獨立場域開發下的項目化學習。學校里,“管寧廣場”“管寧墅園”“管寧大道”三處是主要的項目化學習場域。“管寧廣場”包括“管寧堂書樓、朗讀亭、海報廳、人字墻、厚德墻、項目化學習成果展廳”等;“管寧墅園”包括“名士悅讀長廊、名士長廊、濱水公園”等;“管寧大道”有“國學亭、祁彪佳公園、智園、木蓮創客、小氣象站、寶葫蘆足球俱樂部、葫蘆園、立體種植”等。依據學生需求和學校實際條件,學校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每一個場域支持相應的項目學習。

同時,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建設了青少年宮、柯橋區圖書館、毅騰足球俱樂部、管寧霞園、柯巖名仕苑、紹興名士館、夏履生態景觀、大小板胡等課程實踐基地。

移動場域統整下的項目化學習。“管寧霞園”“管寧橋”位于學校東兩公里處,是后人為紀念被譽為“三國第一人”的管寧而建。管寧自幼飽讀詩書,一生淡泊名利,留有“管寧割席”等美談。游學于此,閱讀相關故事,學生的問題接連不斷:名士之厚德怎么傳承?學校用“管寧”命名用意何在?如何爭做“越鄉小名士”?這樣的思考啟發著學習活動向縱深推進。

“鑒湖越臺名士鄉”,那么紹興名士有多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訪“紹興名士館”“柯巖名仕苑”“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采訪居民,整理資料,動筆日記,開展“名士悅讀”活動,寫下最真實的感受,在校園內的“名士長廊”和“管寧墅園”展示,全校師生共享項目化學習成果。

綜合性場域支持下的項目化學習。紹興柯橋、東方山水、古鑒湖、魯鎮、中國輕紡城等都是本地重要的研學基地,學校的“軍事課程”“印染坊”“紹興黃酒”“魯迅研究”“水環境問題與治理”“面料花樣設計”等項目化學習便在這里開展,實現因地制宜,一年兩季的研學活動,匯聚實踐成果,編輯報紙,在公眾號發表,記錄下每一名學生可貴的感悟和發現,實現綜合場域支持下的項目化學習。

形成項目化學習“葫蘆文化”

學校的“葫蘆文化”如何轉化為學習課程?“寶葫蘆”到底應該怎樣開發?一系列“葫蘆”項目逐漸變成教育實踐開展起來。

種葫蘆——勞動教育的“土地情結”。近年來,學校勞動教育大多停留在作業形式的“家務勞動”,校內的“打掃衛生”和家庭“做糕點”等簡單勞動。但核心的勞動教育離不開土地。校園里的一方菜地成為珍貴的教育平臺,其重要性不亞于一間裝備齊全的多功能教室。學校最終選擇種植葫蘆是基于多方面考慮的結果:學生對葫蘆的熟識度高,葫蘆生長季節性明顯,課程生發度寬,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葫蘆適宜盆栽的特性使大面積種植和全員參與成為可能。于是,種葫蘆的勞動教育成為學校人人參與的“時尚”。

掛葫蘆——環境文化的“藝術、夢想和創意”。“掛”體現于學校班文化、墻文化、廊文化、廳文化的建設。用葫蘆做班牌,刻上班級的行動口號和獨特圖案。用編織、繪畫、剪紙、書法、雕塑等藝術形式呈現葫蘆的自然之美,組織“葫蘆節”,增添校園生活的樂趣。學校的藝術特色、學生的理想愿景,通過“葫蘆文化廳”的布置和更新都得以充分展現。

讀葫蘆——課堂教學變革的“葫蘆關鍵詞”。“學什么”和“怎么學”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研讀葫蘆文化,我們關注到“依樣畫葫蘆”“按下葫蘆浮起瓢”“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葫蘆雖小藏天地”等與葫蘆相關的俗語典故的教育學意義,據此激發研究興趣,增強學本意識,改革課堂教學。

“依樣畫葫蘆”重點是“畫”,即實踐性。課堂上,教師提供高質量的示范并發揮學生“小老師”的榜樣作用,把教材視作一個典例,模仿學習,學出模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指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以及從“葫蘆”到“瓢”的創造性思維,這啟發我們重視高質量的學習任務設計、常態化的合作學習、生生間的高效互動,讓每一節課都有獲得感、幸福感;“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追求學習的深度,讓學生質疑、問難成為習慣,自主發現與解決焦點問題;“葫蘆雖小藏天地”則體現課堂從學科到育人的廣度,課程整合拓展,技術賦能,學科之間互通、線上線下聯動,從小習慣上抓德育。

育葫蘆——“葫蘆娃紅領巾學院”的個性發展。學校從兒童喜歡的葫蘆娃形象中汲取教育學意義,確定為“大寫的人,未來的人,個性的人”,成立“葫蘆娃紅領巾學院”,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內容,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主線,開展“寶葫蘆爭章”活動,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服務。同時,以校花和校樹命名月季花大隊、香樟樹大隊,開發與之對應的“四季生長章”。“葫蘆娃紅領巾學院”開設的寶葫蘆劇場、武術館等學科拓展性課程,與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緊密結合的研究性課程,勞動節、科技節、體育節等實踐性課程,成為每個少先隊員展示自我、放飛個性、不斷進步的爭章舞臺。

新的一年,學校再出發,推動“增長品格、生長課堂、茁長體育、弘長藝術、豐長勞動、悠長閱讀、迅長科技、成長學院”八大課程升級創新,從而形成一股持久旺盛蓬勃向上的生長力。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管寧實驗小學校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