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引發個體心理能量的導火索,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執著
2021-01-19 10:08:25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不久前,一個8歲女孩的短道速滑比賽視頻令數百萬網友為中國少年豎起大拇指。比賽中小姑娘剛出發就失誤摔倒被對手遠遠甩下,重重的一跤讓人覺得對于這個孩子而言比賽已經結束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小姑娘從冰面上爬起身毫不猶豫重回賽道,一路奮力追趕超越對手,最終奪得冠軍。

當人們對孩子不屈不撓竭盡全力的拼搏勁頭贊嘆時,我們不由問一句:面對意外挫折,是什么令這個小小的身軀瞬間能量暴增無敵?

賽后,小姑娘用稚氣的語言回答記者提問。她說滑冰是自己選擇的路,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喜歡就不覺得辛苦;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咬牙堅持;談及未來,她希望自己能滑進冬奧會,站上最高領獎臺……一個8歲孩子的心里話,竟然與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喬丹的那句名言不謀而合:任憑前行路途艱險,難敵堅定目標前行。原來,并非8歲的孩子悟透了多深的道理,只因在做自己所愛之事,所以堅持努力!

興趣是心理能量的基礎,追逐冠軍夢想過程中支持運動員攻堅克難不斷超越自我的,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執著。籃球巨星科比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知道洛杉磯每天凌晨4點的樣子。由此,我們也為教育過程中男女老幼都適用的高效學習方法找到答案——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大道至簡,聚焦興趣下功夫,更容易實現高效學習目標。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我們每個人身體里都蘊藏著一種能量,一種游蕩在我們身體當中,似乎觸手可及卻又難以把握的能量。比如說,我們每個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都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干勁特別足,效率特別高。而這種感覺,并不是我們從事每一件事情時都能感受得到,因為我們并非對自己所從事的每一件事情都心生歡喜。

順應天性,個性發展

教育是人一生的工程,落在實處就是順應不同個體的特點持續發力,進而實現預期教育目標的過程。

一個人不同的年齡階段中,可塑性最強的就是孩童時期。小孩子的天性喜歡玩。對于孩子而言,喜歡的事情就是游戲,不知疲倦怎么也玩不夠。單純的好奇,沒緣由的喜歡,不存在什么規矩和長遠規劃,更談不上做這件事值不值和正確與否。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興趣培養要遵循個性特點和個體成長規律,切忌處方式一刀切的簡單方法施教。興趣的養成要本著發現—引導—保護的原則,在尊重和欣賞孩子天性的基礎上,準確識別判斷孩子的興趣點,鼓勵孩子全面發展。進而,教育目標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得到推進落實。

好奇是興趣的前奏,喜歡是堅持的理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稟賦都不一樣。因此,興趣挖掘的最初階段,一定要鼓勵孩子進行各種嘗試和體驗。什么衣服弄臟了,東西弄壞了,屋子弄亂了等等都不應該成為大人批評孩子的理由,重要的是善于觀察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鼓勵孩子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多多體驗,發現孩子的興奮點和擅長領域前提下,逐步形成穩定的興趣點。孩子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教育的效果;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描繪出的是成長變化的軌跡。

對于成年人而言,以玩的心態把事情做好,稱得上是最高水準的幸福境界了。別不信,世界上就有這么一個快樂群體,還都是各個領域大牛級別人物。就拿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中頂級科學家舉例吧,看看這些“科學狂人”談及自己從事專業時的眼神,那種掩飾不住的、發自內心的歡喜,很純粹。探索未知領域高深難題之旅當然不是鮮花鋪道一路暢通,但是當你將自己沉浸其中,每天都心生歡喜。正如愛迪生面對999次實驗失敗,還會快樂地說:我知道這么多種方法不適合。

所謂天才,無非是簡單專注于某件事情,將自己與之融為一體。

興趣引導,能量儲備

興趣需要引導和鞏固。興趣始于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關注,鞏固于持續參與的活動實踐,升華在無怨無悔的心甘情愿!面對同樣一件事,有些人感到的是歡喜,有些人的態度是無所謂,有些人承受的是煎熬。感受不同,做事的態度和行動也不一樣。喜歡者,如飲甘露;平平者,去留無意;抵觸者,勉為其難,度日如年。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要琢磨如何在最初就建立喜歡模式,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略了個體內在的感受,無異于反其道而行之,當然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

任何有經驗的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本領,走入教室,光看學生聽課的樣子不用看成績單便能把成績優秀的學生找出來。就選那些坐如鐘,一臉專注,目光炯炯、嘴角微微上揚的學生,從身體形態當中就表現出了對知識的渴望、自信和滿心歡喜,一定差不了。

青少年對一件事興趣的形成,受到自身原發特征因素的影響,更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和特征的匹配吻合,這就要求施教者要善于塑造環境和活動機會。興趣的固化和加強,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持續的正向促進。可能是一句鼓勵、一次勝利、一項獎勵,甚至可能是遭遇意料之外的批評和挫折,都有可能形成激發個體內心能量的發動機。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需要引領和培養。要幫助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知識經驗緊密契合,不斷形成新的能力和技能,促進教育目標達成。

因為熱愛,所以歡喜

教育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培養個體認識世界、心理不斷成熟的規律性變化。認知能力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個體能量的激發和守恒,決定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效果。積極的學習模式可以劃分為引發好奇—形成興趣—自覺主動—抗壓堅持4個階段。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聊育兒經,故事里總有那種不用老師監督大人管就能自覺學習、并且學什么像什么“神一樣存在”的孩子。當“別人家孩子”的故事聊到“生無可戀”的時候,形成高度一致的結論和行動卻是自家的孩子課外培訓班還要繼續上,否則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這樣的“邏輯”,只會令家長和孩子都陷入了一個越來越忙的怪圈。且,效果并不明顯。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原意是學習不要幻想著有捷徑,但不知怎么在實施過程中真的與苦澀滋味關聯起來,功利性、強迫性學習和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開心的體驗。

深度探究那些頂著學霸頭銜孩子的“成功”秘訣,最關鍵的詞是主動學習。態度主宰能量。好的學習狀態需要修煉養成。當學習者具備了自覺主動和抗壓堅持狀態,無論學習過程中遇到什么情況,都不過是沿途的風景。當然,在這之前學習者還要建立引發好奇—形成興趣的模式,如果興趣還沒有建立起來,仍然處于“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那就談不上自覺主動迎難而上了。

興趣是引發個體心理能量的導火索,源于好奇和興趣,成于責任和擔當,收獲成長和快樂。每個被教育個體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高效當然有捷徑,這就是——“我”能做得更好,因為“我”喜歡!

(作者:謝軍,系原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后,現為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