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刷屏,打動了無數人——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用手語“演唱”國歌,引發諸多媒體和網友點贊:無聲但震撼!
這震撼一幕的背后,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學院教師仰國維主持研制國歌手語長達4年的艱辛歷程。采訪時,記者發現,仰國維原來也是一位失聰者。
由于國歌沒有全國統一的手語表達規范方案,影響了國歌的嚴肅性,也削弱了國歌的教育意義。2016年12月,中國聾人協會手語研究與推廣委員會承擔起研制規范國歌手語的任務。2017年初,仰國維積極申請,讓研制規范國歌手語的科研課題正式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落地立項。
仰國維年幼時因病致聾,但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自學考過托福,畢業于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藝術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盡管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但此次國歌手語的研制工作,卻是仰國維未曾接觸過的。據仰國維回憶,每次參與課題組研討會議,總能“聽見”不同的聲音:“因為某些詞匯的表達方式差異,大家爭論不休,爭得臉紅脖子粗。”
為了能搜集到全國各地編制的國歌手語版本,仰國維團隊首次動員了中國聾人協會各個手語信息采集點來協助研究。同時,課題組對比不同國家、地區國歌歌詞的手語表達,列表逐一分析其共性和差異,找出準確的譯點。
在研制國歌手語的過程中,仰國維和他的團隊遇到了諸多困難。
首要問題是如何破除觀念障礙——研制初期,參與研究的很多人不了解手語語言學的基本常識,也沒有翻譯學的基本概念。漢語的每個字或每個詞,并不能用手語一一對應表達,因為手語作為一種自然語言,有著自己獨特的構詞特點和句法規則。舊有的國歌手語方案未遵循手語語言特點,且手勢動作過多,導致一些聾人不僅看不懂歌詞意義,無法跟上音樂節奏,更無法感受國歌的情感。
仰國維帶領團隊總結了過去的經驗,創新研究方法,首次運用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結合的編制方法,讓廣大聽力殘疾人在通過手語理解國歌的意義和內涵的同時,更體會到國歌所表達的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心聲。
另一個突出問題是音樂節奏的匹配——課題組在廣州的一次會議中拿出了初步方案。兩位來自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的教師看完視頻后,認為初步方案中,國歌手語的可“唱”性和欣賞性不足,不太接受初步方案。
“這讓我們意識到:國歌手語翻譯的初步方案和音樂節奏匹配有問題。”仰國維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利用教育系統內的優勢,聯系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的師生,按照音樂節奏打拍子,幫助研究團隊掌握韻律。通過反復磨合,最終制定了理想的方案。
廣州會議后,仰國維帶領團隊重新進行研制、拍攝。2018年,課題組拿出了新方案。在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召開的專家審議會上,審議專家一致認為其方案基本成熟。
“希望國家通用手語規范化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讓社會通過使用手語更多地了解聾人群體,也讓聾人在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中,融入、共享,為祖國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仰國維對未來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