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經濟“縣域現象”里看教育發展
2021-03-31 15:06:15 來源:光明社
1
聽新聞

貫徹落實武漢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實施科技創新“十大行動”。3月30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進行“中國光谷獎學金”捐贈簽約,首創將招才環節前置,攜手雙一流高校共同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2019年底,光谷在清華大學試點設立了“中國光谷獎學金”,目前已資助100名清華優秀學子,之后,“中國光谷獎學金”宣布將投入1億元,選擇10所知名“雙一流”大學設立10只獎學金。

今年起,東湖高新區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教育發展的目標: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的現代教育體系,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

《教育家》雜志繼2019年進行“省域教育現代化”專題策劃報道后,于2020年再次開啟“市域教育現代化”重大專題報道,2021年持續推進專題報道,展現城市前沿的教育理念,探尋城市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繼濟南后,《教育家》推出寧波市的教育現代化解讀。

寧波,長三角諸多實力雄厚城市中的一員,山明水秀,海天遼闊,古韻與現代相融,秀雅與壯闊共生。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匯流于此,東入大海,“海定則波寧”,寧波由此而得名。在富庶的江南,這座港口工業城市,從2018年官宣GDP破萬億,現已躋身世界港口物流排名前三甲,成為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

隨著區域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要在復雜的世界大變局中步伐從容更上一個臺階,突圍成為全球港口名城的“大寧波”,寧波發展則需要走向一個新境界。如果我們在這個境界里重新定義寧波的話,無疑,教育將是我們的目光追尋。

我們看到,許多城市從“搶人”到“搶建大學”,從用足夠的工作崗位吸引人才,到培養人才支撐產業集群發展,顯然,教育已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新的風向。對人才的需求,從吸引外來到加大對本土人才培養,新一輪因教育而產生的“機會窗口”已到來,這將改變著城市對教育的傳統認知。

城市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系統。在各區域紛繁的人才吸引政策下,寧波亦在悄然布局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雙一流”建設、職業教育繼續引跑全國、在全省率先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等,寧波在新的發展階段對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如何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求解教育,如何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中定位教育,如何在“育人”的期待中辦好教育,寧波教育人有著審慎的思考。

在寧波歷史文脈中尋找教育發展邏輯

佇立寧波教育博物館展廳,當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座城市的文化脈絡清晰可見,在一眼千年里,寧波穿唐越宋而來;站在天一閣前,當目光透過泛黃的書卷,那些青衣布衫的孺子,正研墨書寫一個朝代的春秋,在一筆經年里,寧波櫛風沐雨而來。先秦時期,生活在寧波境內的是古越人,鑄劍是他們獨特的文化符號;明清時期,寧波文教昌盛,風氣儒雅,天一閣藏書成為寧波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 “從劍到書”的歷史轉變中,是文化形態的改變和文化多樣的豐富,教育無疑是推動的力量。

那么,寧波的“文教之邦”美譽如何而來?回望歷史,從王安石在鄞縣創辦學府開始,官學教育與民間講學至此在寧波這片土地上興盛。寧波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文人學士,他們倡導教育,興辦府學,“鄉飲酒禮”曾盛極一時。由此,寧波在積微成著中形成了教育風氣,并由風氣轉化為外在形勢,廣泛影響著民間認知。風氣一開,寧波這片古老的吳越之地,教育覺醒的時代來臨。

從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精髓,如星光般存在,照著寧波教育前行的道路。寧波在文化傳承中,與教育的演變互為依存,從“進士之鄉”到“院士之鄉”,我們始終可以從寧波的歷史文脈中尋找到教育發展的邏輯。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神經生物學家楊雄里教授是寧波鎮海人,雖土生土長在上海,但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對自己家鄉的教育有著這樣的評價,“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寧波人是非常重視小孩子教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網絡空間安全專家沈昌祥老師是寧波奉化人,曾就讀于奉化二中和奉化中學。他說:“中學時代的先生們比較博學,既能傳授傳統文化知識,也講科學知識。”中學時代的教育給他打下了扎實的功底,為他后來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了基礎。

我國著名心理學專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老師是寧波象山人。作為我國第一位教育學博士,他在談到家鄉的教育時,充滿感情。“寧波有兩個顯著標志,一是大企業家多,二是院士多。這基礎在于寧波歷來重視教育。寧波教育的根子是什么?就是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寧波人屠呦呦教授為救死扶傷制成青蒿素不是一個實例?”從林崇德教授的話語中不難看出,寧波走出的杰出代表中,不管是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科學創造,其成長的源泉都來自厚重的文化積淀。

寧波人對鄉土有格外的歸屬感,對“根”的繼承和親和,是其對鄉土文化的自信、認同而產生的“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給寧波教育帶來了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千年文化的沉淀,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能量,影響和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思維。建立在深厚文化基礎上的寧波教育,在守舊和維新間的不斷碰撞中,積漸成變,不斷產生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促進了新教育形態的形成。而這種新教育形態讓寧波教育總能循序漸進,在新的時代趨勢下生發活潑潑的氣象。

從寧波經濟“縣域現象”里看教育發展

小橋流水,白墻黛瓦,寧波的鄉村,美麗得像一首江南的詩。而在這如畫的鄉村,家庭作坊遍布,民營企業林立,成為又一道亮麗的風景。分析寧波城市肌理,其內涵和外延隨城市發展不斷變化。但值得關注的是, 寧波的“縣域強”現象伴隨著改革開放更加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作為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城市寧波,其下轄十個區縣,其中慈溪、余姚、寧海、象山四個縣(市),均是我國百強縣。以慈溪為例,這座與上海、杭州相鄰的寧波縣級市,2020年GDP為2008.3億元,經濟體量堪比地級市。 城市的教育現代化是建立在縣域這一基本單元之上的,寧波縣域的經濟實力,為城市教育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寧波縣域的“強經濟”現象,產生了“強縣中”現象,如浙江省慈溪中學、浙江省余姚中學、浙江省寧海中學、浙江省象山中學等都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全國知名的浙江省鎮海中學也曾是寧波“縣中”隊列里具有代表的學校。高中階段的高質量發展,使縣域的整個教育系統產生了“蝴蝶效應”,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的一體化均衡發展。寧波始終把教育與城市協調發展作為價值導向,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學校衡互動。透過寧波經濟的縣域現象,在無數個家庭作坊和民營企業中,人才的自培養和經驗的代際傳替,也賦予了寧波教育新的內涵。

“十三五”期間,寧波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學前教育持續邁向優質普惠,中小學教育進一步提升品質與發展內涵,職業教育進入全國先進地區行列,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不斷加強,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并于2018年全市通過了浙江省教育現代化驗收。從寧波經濟的“縣域現象”中,可以看到寧波教育的底氣和銳氣。

教育的發展需要與歷史文化相結合,也需要與區域經濟特征相匹配。從城市發展的動力判斷,每一座城市對教育都有著深切的期待和要求。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彭佳學在談到城市發展時強調,“要加快建設新材料科創高地,聚焦新材料重點領域,構筑以甬江實驗室為龍頭的實驗室體系,實施甬江引才工程和‘關鍵核心技術登峰’等計劃,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全面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成果轉換效力、特色產業實力和專業人才競爭力”。

面對城市發展的需要,寧波正著力提升高校與產業、行業、企業的深入融合和契合,加快推進產教融合服務城市發展。目前,駐甬15所高校開設的專業培養層次涵蓋了從專科到博士多層次學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基本覆蓋了寧波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一、二、三產業。

在城市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發展的本質理解這兩方面,寧波教育的實踐遵循理路清晰。寧波把教育放在城市發展的現實境況下進行重新審視,并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教育改革動態中進行考量,寧波的教育步伐趨向穩健。未來,寧波教育的決策和實踐,還需繼續持有對城市發展的洞察,以及對百姓人家的了解,這些必將匯集成一種和而寧靜的教育態度,使寧波教育發展充滿堅韌的力量。

由“商幫”價值觀闡述寧波教育體制機制創新

作為我國第一批的開埠城市,寧波有著開放的氣質。寧波商人向外開拓的足跡不僅踏在了國內漫長的海岸線上和內陸地區的村村落落,更是踏出國門,遍布世界,為寧波和世界的聯通架起四通八達的橋梁。商貿帶來生活富有的同時,讓歷來尊師重教的寧波人更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

寧波人重視教育不僅僅是理念,更出自他們的行動。他們在家鄉出資建學、改善教育,促進了民間助學興學優良傳統的形成,來自民間的支持使寧波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捐資助學的寧波商人中,邵逸夫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今天,企業家捐資助學在寧波已成為一種常態。

開放且攜帶開拓精神的寧波商幫文化,其骨子里是流水般遇阻而迂回的變通靈活,是于壓力中敢打敢拼的勇氣,是在不斷變化中探索新路的通達。 寧波商人的通透精明卻不失書生般對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操守,對寧波教育的影響是深刻的,為寧波教育注入了新的觀念和活力,同時也給寧波教育的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啟示。

年來,寧波職業教育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加強職業教育立法,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寧波一系列職業教育政策的出臺,均圍繞制度創新這一核心,提出了“建設一所學校,支撐一個園區;辦好一個專業,支撐一片產業”,并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測建設,建立專業數據中心,科學調整專業布局,與城市產業布局對接,通過打通職業人才培養通道,整體提升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不僅如此,寧波正在加速推進境外辦學和中外合作辦學。

寧波諾丁漢大學是我國第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通過十幾年辦學實踐,為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辦學之初,大學黨委怎么建?思政課程如何開?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用寧波教育人自己的話說,“根本就談不上打破制度壁壘,因為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寧波人骨子里的商道精神,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會用生意人的辦法變通解決”。通過智慧的變通,寧波諾丁漢大學從無到有,實際上體現出了寧波教育的體制機制創新水

隨著都市圈越擴越大,未來影響城市發展的,已不再是都市空間大小的問題,而是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水。城市的創新制度是否高效,創新思維是否足夠開放,這些都來自人才素質,教育在城市發展中承載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發揮教育在城市現代化中的基礎、先導、全局作用,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寧波的教育改革實踐,為“城市教育如何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辦學活力,為育人提供好的制度保障”這一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提供了鮮活的現實樣本。寧波商幫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觀,促進了寧波教育體制機制創新能力的提升,使寧波教育的圖景更為壯闊。

寧波,一座傳統與創新的城市,一座懷古與開放的城市,一座小橋流水與海闊浪涌的城市。美麗的寧波,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正用四通八達的開放教育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寧波,你可于雨蒙蒙中浸染江南的春,可于月夜的海邊看夏風拂動衣角,可于古樸石橋上任兩袖攬住秋風,也可于古老的屋檐下聽薄雪飄落甬江。而這些生動的景象都會變成教育意象,在孩子們心間留下美好的印痕。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寧波教育應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從民間傳統中生發力量,以制度創新激發教育活力。我們相信,寧波定會文脈相繼,教育長興。(文|本刊記者王湘蓉)學同步啟動實施“中國光谷獎學金”,分別以生命健康、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該區將分別捐贈兩所高校各1000萬元,分10年進行捐贈,每年捐贈100萬元。

光谷立足現有創新臺,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大力推進五大湖北實驗室、九大科學裝置、九大創新中心、七個重點板塊的“5997”科創戰略。今年,圍繞東湖科學城建設,光谷將全面啟動光谷科學島建設。其中,武大、華中大分別牽頭建立珞珈、光谷實驗室。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第四代光源也由兩所高校牽頭建設。兩校均表示,將進一步提升交流層次、整合各自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合力創建東湖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該獎學金首設“光谷產業教授獎”,用于支持設立高校聘選高新區產業人才,擔任產業教授,在高校內掛靠任職,開展“產學研用”一體化和協同育人工作。既讓教授可以做企業家,又讓企業家可以做教授,促進產學聯動,實現校企雙贏。

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此之外,光谷還將制定“人才十條”新政,設立“光谷合伙人”基金,以更大力度、更為開放包容的心態,廣聚天下英才,建設“創新光谷”“富強光谷”“美麗光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