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龍未必勝為魚
2022-02-23 11:00:15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在中國古代,“勸學”者眾。

陶淵明、郭茂倩、顏真卿、韓愈、王安石、陸九淵、朱熹……這些大家都曾經有過勸學詩和類勸學詩。他們詩的內容更多在惜時、勸進等方面,對于讀書求學的目的,則標識甚少。

漢代學者劉向指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闭J為讀書求學是治療愚昧的良藥,與諸葛亮“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廣才”和張維屏“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的讀書“通理”類同。

明代學者王夫之認為:“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把讀書與“修身”結合,與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倡導的讀書“養氣”一致。

無論是“治愚”“廣才”“通理”“修身”“養氣”,讀書是有目的的??陀^地講,兒童讀書求學,一開始并無明顯的目的,但對于教育者而言,如果我們都不明白孩子讀書求學到底是為什么,那也就缺失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的教育本義。

漢語“教育”一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章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說,君子有三件最幸福的事情,第三件就是能夠遇到有良好素質的人并經過君子提供的教育資源使之成為天下英才。

孟子這話,是站在教師立場而言,能夠得到天下最優質遺傳基因的兒童而施展自己的教育抱負,的確是教師的幸福。

然則,具備“天下英才”資質者有限,就像龍與魚?,F代教育體制要求教育必須服務于每一個學生,而不是少數“英才”。

當今時代,教育已然成為一種社會公共資源。公共資源的含義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它,就如享受陽光空氣一樣,機會均等、待遇公平——既包含對遺傳素質不等者都給予等同的資源提供,也包括對教育資源配置的等同占有,還包括學生在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上,升學機會的公平競爭。這就等同于提供了春潮與溪水,誰都可以悠游或者躍龍門。

在這樣的公平基礎上,兒童讀書求學未必一定要先明目的,但不可否認,兒童在讀書求學過程中會逐漸建立讀書求學的目的,并且學校教育和教師還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努力志向。換句話說,學校和教師要為兒童建立切合自身實際、能夠給自己帶來幸福感、自己通過努力可以達到、有益社會發展的正確的讀書求學目的觀。

那么,我們該怎樣在學校生活中讓兒童逐漸清晰自己正確的讀書求學目的呢?

在環境建設上,教師要建立快樂幸福的日常生活環境,讓幸福體驗鋪染成兒童心靈陽光的底色——“躍龍門”的機會,最終傷害社會也傷害自己,教育不該這樣塑人。學校應當提供強烈的幸福感,讓學生自己去涂抹自己陽光、美好的心靈。

在以身垂范上,教師要建立自身讀書求學的正確目的觀,讓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基礎上,選擇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在育人內容上,教師要多注意人文教育的價值觀引導,要提供大量社會主流倡導的讀書求學正確案例,消解知識競爭的負面影響,切實提供學生基于個人、可選擇性的正確讀書目的榜樣。

在育人方式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尤其是有創意的個性化表達,只有在充分尊重個性前提下,學生才有自主選擇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機會,其中就包括讀書求學目的觀。

在家校協同上,教師要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子女成才觀,消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狹隘觀念,建立“為龍未必勝為魚”的子女成才觀。

其實,人的成長以獲得幸福為價值始終。沒有幸??裳缘摹褒垺?,就一點不如悠然自得的“魚”活得真實。

(作者單位系《四川教育》編輯部)

《中國教師報》2022年02月23日第16版

標簽: 為龍未必勝為魚quotgt ltmeta namequotdescriptionquot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