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據英國媒體近日報道,《金融時報》的首席經濟評論員、著名經濟學家馬丁·沃爾夫發表文章《債務上限的荒誕劇》,指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就債務上限是否有條件提高的問題互不讓步,甚至互相放狠話,顯然是在進行一場“膽小鬼博弈”。這種政黨紛爭如果不解決,將摧毀這個國家的霸權根基,美國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從不債務違約”承諾將會消失,進而讓美元霸權煙消云散。
美元霸權是美國充分利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成果建立起來的。當年距世界大戰結束尚有相當時日,美國與英國這兩個“轉移霸權”的國家就達成了默契,著手建立以盎格魯-撒克遜力量為主導的戰后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1944年7月1-22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了聯合國貨幣和金融會議,目的是重建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避免1914-1918年戰爭后所犯的錯誤,那些錯誤包括強加給德國的遠遠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高額戰爭賠償,從而引發了19世紀30年代的經濟和金融危機。
這使盟國自身受到損害,并促使德國發動新的世界戰爭。新的經濟和金融秩序自然反映了美國自1914-1918年戰爭后一直試圖實施的政策:多邊貿易、商品和投資的自由流通以及貨幣的可兌換性和自由匯率。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誕生了確立自由貿易的“關貿總協定”。“關貿總協定”規定,簽署國必須與其他任何國家保持自由貿易,把最惠國條款延伸到所有其他國家,杜絕過去殖民帝國形成“小圈子”,進而使得各殖民地帝國互相爭戰的情況。同時還建立了保證國際貨幣體系運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其主要功能是向那些存在國際收支逆差和儲備不足的成員國提供金融和技術援助。“關貿總協定”的關注點是貨幣的可兌換性和穩定性,它規定每個成員國必須用被確定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和英鎊保持國際儲備,并使匯率固定“票面價值”在1%范圍內浮動。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重點并非它決定哪些國家應得到幫助,而是它的有條件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接受幫助的國家必須滿足在減少公共赤字、通脹和實現工資增長等方面的特定目標。這一原則賦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國內政十足的干涉權。
而這種干涉權,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事實上淪為美英的“屬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通常都十分嚴厲,各國必須執行“良好政策”。以“世界銀行”著稱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也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建立的,其主要目標是支持成員國的重建和發展,使遭受戰爭毀滅或破壞的經濟得以恢復。通過提供擔保或參與貸款,促進外國私人投資,促進國際貿易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但是,這套體系看似公平,卻明顯是讓實力最強大者獲益最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