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如何關注心理健康?北大六院專家這樣建議
2023-08-09 19:11:39 來源:青瞳視角
1
聽新聞


(資料圖)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近期,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造成近129萬人受災。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公眾應如何開展自我調節?如何幫助需要心理關懷的人群?8月9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專家給出了心理分析和專業建議,如果嚴重的心理反應長期無法緩解,甚至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人類可能面臨各種災難,比如地震、洪水、饑荒等等,可能造成親屬去世以及財產損失,并可能造成創傷后應激障礙,出現心理創傷。這次洪災,黨和政府一直在全力支持受災地區及群眾,這種支持系統可以幫助被影響的人把心理創傷減到最小,不過,部分人群難免會有一些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專業人士給予科學的支撐和應對。”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醫師錢英表示,從醫學上來說,遭受心理創傷的前1-3天為急性應激反應期,包括恐慌、麻木、過度工作等,即使正常人也有各類心理反應,一般人1-3天自行緩解,即使延續也不會超過1-2周。少數人的急性應激反應將持續到災難發生后一個月內,可能會出現焦慮狀態、抑郁狀態、失眠,甚至出現急性應激障礙癥狀,急性應激障礙通常在一月內緩解。如果急性應激反應癥狀持續到創傷發生一月后,或一月后才開始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就是創傷后應激障礙,出現的比例一般在5%以下。如何識別這部分人群?錢英表示,可能包含這些典型癥狀:閃回,即創傷圖片反復在夢中出現;警覺性增高;回避一些敏感場景;此外,也可能出現類似抑郁的情緒和行為狀態,對未來沒有興趣,沉浸在對過往的回憶中等等。對于有這些癥狀的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錢英建議,在心理創傷的急性期,可以幫助患者建立三種“感”:首先,恢復安全感非常關鍵,要讓他回到安全的、熟悉的地方去;其次是幫助恢復聯結感,可以讓他們跟周圍的親朋好友在一起,或者得到社會、政府的幫助,跟周圍的關系產生聯結;第三是恢復效能感,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有作用的,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從長期來看,人面對意外的反應又可能分為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身邊的人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幫助他渡過難關。錢英介紹:一是麻木震驚期,有的人可能表現為大腦不活動了、“僵住了”,無法正常生活了,此時周圍的人可以陪伴他、照顧他的生活,幫他恢復安全感;也有的人可能看起來跟個沒事兒人一樣,繼續正常生活,但不要苛責他冷血,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我心理保護機制,他在回避創傷事件。二是否認追尋期,比如有的患者表現為,愛人去世一兩個月了,還在不停地給愛人的手機充電,覺得愛人還活著。這在3-6個月內都是正常反應,要尊重他的否認,不要著急把他帶回現實中,要允許他去尋找、陪伴他的悲傷。三是沮喪期,此時可以幫助他處理情緒,跟他充分共情、支持他。四是重新的聯結期,幫助他開啟新的生活。

“人是有自我復原能力的,大多數人群即使不經任何干預,通過自我調節,基本會在一個月內得到緩解。少部分人可能無法自行恢復,如果出現一些嚴重的心理反應,持續超過一個月都無法緩解,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就要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采取藥物或心理治療,這部分人群在6到9個月內都能得到很好的緩解,極少數人會有病程的持續,但在醫生幫助下也能與相應的癥狀共存”,錢英說,“絕大多數人是可以恢復正常的”。

錢英還介紹了一個自我調整的小竅門—“蝴蝶拍”,即把左手放在右肩,右手放在左肩,輕輕拍擊肩膀,腦海中浮現一些積極的畫面,可以刺激雙側大腦,用運動式的方式來緩解應激反應的狀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編輯/李曉萌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