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把學生家庭作為重要的勞動教育基地,全力打造“同心校園”
2021-05-24 15:50:31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大的幾十畝,小的十幾畝乃至幾畝地……不同于農村的廣闊天地,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城市,面積普遍較小的學校該如何開辟勞動實踐場地?沒有場地怎么開展勞動實踐教育?

作為省會城市,近年來,湖南省長沙市巧做加法,實施“校園+邊角”“學校+家庭”“區域+基地”等模式,打造立體校園、同心校園、開放校園,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為勞動實踐教育“+”出了廣闊空間。

校園+邊角,打造立體校園

白菜、蘿卜、香菜、茼蒿……走進長沙市高新區金橋小學,登上教學樓屋頂,只見各類蔬菜分塊種植,綠油油地長滿了一地。

“我們有屋頂農場7000平方米。”校長趙華說,作為一所城區學校,該校占地面積50畝,有1261名學生,學校充分利用空間,巧妙布局,把屋頂、墻角、墻壁、辦公室等角角落落統統利用起來,開展耕作、手工、家政、非遺等各類勞動實踐教育,打造了勞動實踐教育的立體校園。

金橋小學是個縮影。目前,長沙市主城區近400所中小學,大的學校占地面積只有五六十畝,普遍的只有二三十畝,最小的只有兩三畝,普遍面臨勞動實踐教育場地空間不足難題。

“城區寸土寸金,學校普遍場地不足。”長沙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孫傳貴說,面對這種情況,長沙市教育局引導各城區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充分開發利用學校現有空間資源,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場所。

他介紹,在平面空間上,引導學校整合校園綠化帶和空閑場地資源,開發適宜的勞動教育實踐項目,實現平面空間的充分利用。在垂直空間上,引導學校充分利用樓層空間資源,從樓底到樓頂分層創建勞動教育實踐場所,科學安排勞動教育實踐項目,實現立體空間的充分利用。

現在,“上天入地”,把各種邊角料、閑置資源利用起來,是長沙學校的普遍做法。芙蓉區朝陽小學,占地不到16畝。走進該校,只見走廊兩邊架子上,是各班級種植的花花草草;教學樓墻上,爬滿的是藤類植物;食堂的前坪上,開辟的是小塊小塊菜畦……學校顯得精美而又生機盎然。

“處處有陣地,人人愛勞動。”朝陽小學校長周敏說,孩子們現在不出校門,就可以從一粒種子開始,觀察植物的生長全過程,給予了他們體驗勞動的小天地。

學校+家庭,打造同心校園

“媽媽,我給您泡杯熱茶吧!”這是長沙市民宋新麗下班回家時最常聽見的一句開場白,談起勞動教育,她很是感激:“從前我兒子可以說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現在,小家伙常主動要求承擔拖地、擦桌子等家務,還拍著小胸脯說:‘媽媽,這些事情我能搞定!’”

長沙市把學生家庭作為重要的勞動教育基地,全力打造“同心校園”,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編寫家政校本教材,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以家務勞動作業為抓手,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和其他生活技能。同時,學校還設計了勞動成果評價指標,納入勞動綜合素養評價體系,讓孩子們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學生不能只在試卷中、紙面上獲得所謂的成長,勞動教育也不能只在課堂中發生。”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說,家庭勞動既是校園勞動的基礎,又是校園勞動的延伸。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必須抓住衣食住行的細節處,重視日常生活的點滴處,以家務勞動為抓手,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積極主動地進行勞動。

家長和學校的通力合作,極大地推動了勞動教育的深度開展。“白天,這是一所孩子們的學校;晚上,這就是一所家長和周邊居民的學校。”金橋小學校長趙華利用放學后的時間,以學校為場地,廣邀家長和周邊居民參加“家校夜話”,“夜話”內容涵蓋學校人才培養方向、勞動課程設置及學生勞動收獲等多方面。

長沙還充分借助家長資源,讓他們參與到學校基地的建設、課程的開發、教學的開展等工作中來,形成良好的互動。

大同瑞致小學與湖南農業大學相鄰而居,校長孫晗說,學校在打造“自然教育”特色中,充分依托農大資源,有的家長種植經驗豐富,定期到校進行技術指導;有的家長是農大的葡萄種植專家,主動提供優質葡萄苗……因此,大同瑞致小學四季常綠、花團錦簇。據不完全統計,校內現有果樹10余種,鮮花30余種,各類植物100余種。

區域+基地,打造開放校園

走進岳麓區蓮花鎮,一所占地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學校”矗立在記者眼前。但這所“學校”有點兒不一樣,教室叫陶藝室、化學實驗室、模型制作室、工藝美術室……這就是長沙市綜合實踐基地。

“每個縣市區,基本上都建立了不同類型的集中的勞動實踐基地。”長沙市教育保障服務中心主任陳珍坤介紹,長沙各縣市區以“區域+基地”模式,通過集中建設基地或者利用公共場館作為區域性勞動實踐基地,共建基地,場地更充分,師資更充足,效果更好。

拿長沙市綜合實踐基地來說,該基地由岳麓區和長沙市教育局共建,始建于2002年,是全國149家綜合實踐基地之一,每年由財政投入1200萬元。基地主任楊偉告訴記者,去年接待了岳麓區和長沙市直中學13000多名學生,以學校為單位,每所學校安排一個年級,來到這里學習一周。

在勞動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長沙協調和引導企業公司、工場農場、科研院校和社區等組織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實踐場所,結合公益性社會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等社會資源,為學生勞動教育實踐搭建活動平臺。

隆平水稻博物館與芙蓉區教育素質基地聯系,保證了每年全區五年級的學生近萬人來博物館進行研學及勞動實踐活動。

“高新區有4萬余家企業,很多企業都與學校結成了聯盟。”長沙市高新區教育局副局長張曉軍表示,區內豐富的企業資源,就是天然的實踐基地。同時,這些科研型企業,還能為勞動教育添上“科技”的色彩,化解家長的顧慮。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