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關乎知識產出,而高等教育肩負著支撐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作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日本,其高等教育的定位是“站得更高、望得更遠”,認為自身有責任、有義務為世界發展及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當前,日本高等教育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超智能社會的到來以及信息化、國際化的加速發展,日本社會及產業構造正加速向知識集約型社會轉變;少子化和生產年齡人口的減少給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層層陰霾;首都圈發展過熱、地方圈發展乏力阻礙著日本整體實力的提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日本正在舉全社會之力探索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方向,而高等教育改革也在隨之持續發力。
開創國立大學自主運營新常態
2020年12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決議,圍繞國立大學的自立自主運營以及國家所應肩負的責任等進行了重新定義。日本政府表示,國家有義務構筑能夠讓國立大學充分發揮應有職能的社會環境,但為了讓國立大學法人能夠進一步發揮自主能動性,必須重新定義國家與國立大學之間的關系,逐步從以往基于規制的事前管理轉變為事后核驗的模式,進一步放開對國立大學的管束。同時,國立大學在扎實推進國家委派的各項課題基礎上,還應構建“舉全社會之力”的大學經營模式,致力于實現大學活動成果的可視化,確保信息公開的透明性與及時性,進一步構建融入外部視角的多元化大學評價機制。
圍繞國立大學與國家間關系的變革,日本將在國立大學“中期目標與中期計劃的制定落實”“評價方式”“內部組織運營”“財務相關制度”“人事待遇管理”等方面逐一進行改革。其中,圍繞“中期目標與中期計劃的制定落實”,日本政府指出,針對國立大學所應發揮的職能,國家應列出宏觀層面的基本框架,國立大學則根據自身的運營目標及發展理念從中進行選擇,進而有針對性地制訂出為期6年的中期計劃,計劃中應包含明確的職能目標以及可驗證的評價指標等。
圍繞進一步放開國家對國立大學的管控,日本將在“財源確保及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大學定編的靈活管理”兩方面制定相應措施。針對前者,將進一步擴大對國立大學法人的長期借款、債券發行等;針對后者,將進一步簡化院系、學科重組過程中產生的定編變更手續,制定有助于大學內部不斷進行改革的特例措施。
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出,通過進一步提升國立大學的運營能力,實現大學組織的新陳代謝以及資源的高效分配,同時敦促國立大學面向全社會進行信息公開,通過嚴格的監管措施實現國立大學資金的良性循環,進而開創出日本型大學運營的新常態。為讓國立大學法人實現根本意義上的自主運營,日本政府還將逐步修訂《國立大學法人法》等相關法令并新設系列法規。
構建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
2021年2月4日,日本文部科學省推出“構建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計劃,該共同體的構建是日本近年來持續推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加強大學的世界拓展力”之下的子項目。
為培養活躍于世界舞臺的國際化人才,提升日本高等教育的質量以及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11年啟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項目“加強大學的世界拓展力”,通過協同國外大學開展學生交流和互換,進一步構建高等教育互聯網絡。自項目實施至今,日本正逐步有序推動本國大學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高校間的合作。2011年啟動與東亞地區大學合作的“亞洲校園計劃”,并加強與美國及歐洲大學的協同教育;2014年開始加大與東南亞國家大學間的交流;2015年起增加與中南美洲國家大學間的交流合作;2014年和2017年則加大與印度、俄羅斯兩國大學合作的力度。
綜上,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都會指向特定國家和地區制訂具體的項目開展計劃。今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2021-2025年項目計劃“構建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亞洲地區擁有世界60%的龐大人口,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體的36%,通過構建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一方面能夠加強日本與中國、韓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關系并進一步推動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也能夠與留學生市場日趨龐大的東南亞地區強化合作往來并有利于搶占人才和市場的先機。未來5年,日本政府將在質量保障的基礎上,加大亞洲地區大學間的學生交流,主導制定極具靈活性和開放性的國際合作規則,力圖構建后疫情時代新型國際教育交流之典范,打造充滿和諧的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進而為亞洲及世界的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具體來講,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項目將聚焦以下兩方面制定相應措施:一是主導制定后疫情時代亞洲通用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基準,鼓勵日本大學在與中國、韓國及東南亞等地區大學開展合作的同時,在學分互換、學位認證、質量保障、資格考試的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統一的管理標準,2021年日本政府將為此投入2840萬日元;二是結合后疫情時代的發展特點,充分挖掘線上交流潛能的同時,進一步推廣并深化“亞洲校園計劃”,鼓勵中日韓高校開展深度合作,設立雙學位項目、聯合培養項目、學期或學年交換項目、短期交流項目,加大三國高校核心課程合作,增加學生參與人數和流動性,強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將遴選出10項中日韓三國大學協同合作的交流項目以及10項將中日韓三國大學合作經驗推廣至亞洲其他國家的交流項目,2021年日本政府將為每個項目提供1400萬日元共2.8億日元的補助。
地方振興,大學先行
當前,日本在面臨人口資源過度涌入首都圈(東京都、千葉縣、栃木縣和神奈川縣),以及由此引發的日本地方因人口流失而發展乏力的“地方消亡”問題。與此同時,新冠疫情的蔓延也給日本政府敲響警鐘,過度集中大都市圈的發展模式充滿危機,以振興地方為核心的區域分散型發展成為日本經濟社會轉型的核心戰略。
地方振興,大學先行,作為區域社會知識及智慧集聚地的大學將發揮不可替代的職責。地方大學能夠為地方社會發展輸送醫療、福利、教育等領域的核心人才,能夠通過協同產業界的繼續教育提升當地勞動人口的素質和技能,還能發揮教育研究職能開發基于當地社會發展特點和優勢的新型產業,進一步增加就業崗位。
2021年3月2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決議,將于2022年起允許除首都圈以外的地方國立大學增加招生名額,但前提條件是必須能為振興地方作出貢獻,圍繞促進年輕人的地方升學與地方就業等區域振興對策制訂實質性措施。2004年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以來,日本政府一直禁止國立大學增加招生名額,但此次卻打破以往“鐵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國立大學以特例形式增加招生名額,意在讓作為日本最前沿知識和智慧引擎的國立大學成為地方社會變革的動力源泉。具體來講,能夠增加招生名額的地方國立大學在學科重組、課程改革等運營過程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為地方振興作出貢獻。需要在校長的強力領導下發揮自身優勢,在留住并吸引年輕人扎根地方等方面為其他大學作出表率,真正為地方振興作出貢獻。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可設置扎根當地的獎學金制度,協同大學和產業界等創造基于地方特點的新興產業。
二是構建舉全區域之力的協同合作平臺。需要構建與其他公私立大學等高教機構、當地政府、產業界間的協同互聯網,共同制定區域發展戰略規劃,運用在線教育開展與其他大學之間的合作,協同當地企業開展學生實習實踐活動。
三是為區域增加就業崗位、創造新型產業并提升繼續教育水平。需要將區域新型產業發展目標及人才需求等納入大學教育、研究及社會貢獻等各項職能中;協同地方政府及產業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免費講座;面向地方社會的女性及在職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在內的職業提升與職業轉換相關支持,進而培養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核心人才。
四是制定中長期發展及評價指標。能夠增加招生名額的地方國立大學實屬特例,因此這些大學有義務對措施開展的成效負起責任,并接受來自國家、地方政府、產業界乃至全社會的問責和監督。為便于日后的責任說明和信息公開,這些大學需要制定能夠客觀驗證措施成效的系統性中長期指標。
五是為后疫情時代的新型工作方式改革作出思考和探索。新冠疫情的蔓延,讓日本社會普遍認識到區域分散型發展具有獨特優勢和未來前景。數字化科技的日新月異讓在家辦公等靈活的工作形態迅速普及,即便身處異地也能為企業辦公,超越空間的新型工作形態正在孕育產生。基于此,地方國立大學在培養信息技術領域人才的過程中,應當為開創后疫情時代的新型工作方式作出思考和嘗試,讓年輕人不再因為入職企業位于都市圈必須背井離鄉,讓年輕人完全可以身在地方也能為當地以外的企業工作奮斗,這些都將是后疫情時代日本振興地方的開創性舉措。
(作者單位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