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給18歲兒女的叮囑
2022-02-27 09:43:45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編者按:本文作者俞國良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他的一對雙胞胎兒女均以優異成績被美國名校錄取,本文是他在兒女18歲生日之際寫給他們的一封信,從中可以看到一位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導和良苦用心。

親愛的女兒、兒子:

記得4年前,我曾給你們寫過一封信,那時你倆剛告別無憂童年,步入煩惱少年;4年后,再給你倆寫信,是因為你們即將進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青年人行列,而我則步入日暮西山的老年。家書抵萬金,就將這封信作為送你們的18歲生日禮物吧。

我想將自己的一些人生經驗和感悟分享給你們,又唯恐你倆嫌我啰唆和教條,下面的話總結為一句就是:認真做人、做事、做學問,相信天道酬真。

認真做人,珍愛生命。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莫過于生命本身!你倆作為一對龍鳳胎,能夠順利地降生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更不要說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疾病、安全的挑戰。記住要時刻珍愛生命,無論人生遭遇何種狂風驟雨,在偉大的生命面前都是十分渺小的。

每個生命又都是獨特的角色。自從你倆在媽媽的子宮中相遇,彼此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倆有著不同的個性,但從你們的相處中讓我看到了善良友好的天性。

雖然姐姐提前2分鐘出生,但弟弟一直承擔著哥哥的角色,總是為姐弟間偶爾的爭吵承擔責任,有時會在姐姐急躁的“小我”和父母之間建立溝通橋梁,并把無私的愛付諸行動。小時候,當看到姐姐哭了,弟弟會收起玩具或書籍,默默地站在姐姐身邊陪伴她,甚至會陪她一起哭。這種親情、友情和同理心,并不是作為雙胞胎的神奇產物,而是做人該有的角色立場。

認真做人的另一個前提是寬容。生命是唯一的、獨特的、脆弱的,所以我們需要一生用心去呵護。首先要接納生命、關愛自我,還要對生命持有積極的態度,更要以寬厚待人。記得兒子上小學時,被其他同學無意推了一把摔倒在地,磕掉了幾顆門牙,后來送到醫院縫了七針。女兒上初中時,也是不小心被同學的鉛筆尖戳傷了眼睛。我們雖然很難過,但都沒有追究同學的責任。寬以待人,換位思考,這是做人的基本態度。

人生美德需要你倆在現實生活中尋覓、發現和踐行。如果一定要問我的意見,我以為做一個好人、善人、真人足矣。在我看來,做一個普通的人、對他人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即是一個好人、善人、真人。例如你倆都非常關心周圍的人,關心那些被邊緣化的人,會與對方分享你們的生活點滴、分享對不公正的憤怒、分享幸??鞓返臅r刻以及分享對一個更美好世界的憧憬與期盼。這些都非常值得肯定。

認真做事,責任為重。責任決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的本質區別在于人有心理生命和社會生命。

“世界因我而有所不同”,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對自我、對他人和對社會負責。令人欣慰的是,你倆雖然性情不盡相同,但各做其事、各負其責,在兩條平行的軌道上健康成長。姐姐自律勤奮,做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弟弟聰明善良,對音樂有很好的品位和熱情,吵架后道歉的速度也更快。有分歧和矛盾不是壞事,比如你倆時有爭論,但結果仍是一起致力于滿足求知、追求卓越,分歧促使你倆更深入地思考和更認真、踏實地做事,那就是好事。

小時候,我們都曾夢想有驚人的成就,贏得世界冠軍或諾貝爾獎,以一種令人矚目的美好的方式改變世界。但隨著人的成長,事情可能開始發生某些變化,我們不得不更多地考慮現實生活:今天的外語測試要考什么內容?明天的物理實驗怎么做?我還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那篇作文嗎?這個女孩/男孩為什么還不給我回短信?……

需要叮囑你們的是,青年人在關注自己的生活以外,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信念,最終外化為改變這個社會的行動。關心周圍的世界,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涯,更關系到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未來。認真做事,應從點滴小事開始,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和持之以恒的過程。希望你倆能真正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義。

認真做學問,重視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做一切工作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健康狀態可以開發個體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習能力、發展能力與研究質量,幫助人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支持可持久的人際生態和環境,并有助于高效、快樂地融入社會。撰寫過博士論文的人都知道,與其說這是一場智力、腦力的游戲,倒不如說是一次耐力、意志力和身體素質的較量。如果你倆將來走上學術的道路,希望你們能成為重視健康并認真做學問的人。

一次閑聊時,兒子曾與我談及健康狀態對他學習活動的深刻影響。當他想在課堂研討中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時,卻因為喉嚨疼痛而詞不達意;當他想完成學習目標時,卻因心緒不寧而無精打采、效率低下。

與身心健康相關的是幸福感體驗。幸福感是衡量個體生活和適應狀態的重要標準。做學問也一樣,要真正擁有幸福感,一定要聽從內心的召喚。首先自己對此要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是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結構能夠駕馭研究;最后是所做研究可以不斷展開、不斷深化,即實現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其實任何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是在做研究,因為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認真提出問題并以系統的方法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當然相較做研究,更高的層位應是做學問。有兩點建議可供參考:第一,做學問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面發展的基座加以支撐。全面發展包括:培養良好品德;培養堅忍不拔的精神,增強身體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與發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生活與社會適應能力。第二,做學問可能會有三個境界:大致、精致、極致。“大致”即了解人事物研究的概要或主要內容;“精致”是對人事物精巧細致研究的認識與理解;“極致”則是對人事物極為精致的把握與創新。

一句話,希望你們把自己培養好,把本職工作做好,把生命健康管理好。祝生日快樂!

愛你們的父親

2022年1月18日

《中國教育報》2022年02月27日第4版

標簽: 一個父親給18歲兒女的叮囑 meta name=des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