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圍墻,優化院落結構,充分釋放院落空間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民生大事”。成都市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提檔升級,讓老舊小區顏值提升。錦江區福字街片區就是其中的一個。
【資料圖】
近日,當記者走進北順城街39號院,隨著兩道長100多米圍墻的拆除,與之相鄰的福字街18號和北順城街53號打通成為一體,一個煥然一新的“大院落”讓人眼前一亮。
“‘拆墻并院’過后,不僅院子大了,視野開闊了,環境也更美了,還拉近了鄰里的來往,生活在這里很舒心!”居住在錦江區北順城街39號院的劉阿姨談起自己的新生活,充滿喜悅。
據了解,這三個院落均建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共有339戶居民。由于圍墻的存在,加上修建年限較早,三個院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公共區域失養失修失管、缺乏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等問題。
“若按照傳統改造方式,院落格局不改變、消防通道太窄、院落停車困難等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錦江區公園城市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要想徹底改變,只有打破傳統,“拆除圍墻,優化院落結構,充分釋放院落空間。”
“拆墻并院”的同時,基礎設施提升也在同步推進。“我們首先對雨污管網、供電線路等進行改造。”與此同時,同步啟動房屋建筑外立面風貌整治、道路鋪裝、綠化補植,改造后院落還新增車位20個、增加戶外活動空間200平方米、增加物業用房300平方米。
一個幸福的院落,應當容納更多的“幸福場景”。小區環境風貌、基礎設施得到了提升,公共服務配套的短板也不能落下。
走進如今的北順城街39號院,一個新“上崗”的“望福驛站”正為居民提供政策咨詢、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務;在院落內,一處新建的1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也將承載社區養老、適老托幼等民生問題……
記者了解到,小區公共空間將植入社區食堂、老年空間、社區健康中心、小區托幼機構、兒童培訓空間等民生服務類產業,在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提升院落的造血能力。
與此同時,院落還創新引入社會資本與社區合資成立社會企業,通過公共權益人讓渡公共空間使用權,委托合資企業提供專業物業服務,共同經營管理3個院落,實現改造后院落管理長效可持續。
“從居民最關心的基礎設施、景觀提升等多維度出發,改造出更高顏值、更全功能、更加幸福的全新生活空間,讓居民收獲‘1+1+1>3’的幸福。”該負責人表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袁弘
受訪單位供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