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與個體》:對90后文學研究的新探索|每日熱文
2023-04-24 21:59:57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1
聽新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黃西蒙

最近,青年學者徐威《群像與個體——“90后文學”論稿》一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坊間不缺乏各種風格的90后作家的作品,也不缺乏90后學者研讀當代文學的著作,但90后學者研究90后文學的專著,卻十分罕見。《群像與個體》就是這樣一本走在當代文學前沿的書,它的研究對象是新銳的,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在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的同時,也意味著其研究的難度,是不容小覷的。

當代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大區別,就在于后者的研究對象,基本上已經“蓋棺論定”,而前者的研究對象,卻在不斷生長和變化。這就導致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多樣性,并沒有所謂的固定“范式”。尤其是90后文學研究,是嶄新的領域,很多90后作家像流星一樣突然出現,又在轉瞬間消失,而也有一些90后作家長期堅守在純文學領域默默耕耘,暫時還未得到廣泛關注,卻具備在未來閃耀登場的潛質。

對此,90后文學研究是需要審慎“下定論”的,因為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之中。這需要研究者有敏銳的目光,深刻的洞見,以及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從這一點上看,徐威在《群像與個體》中呈現的研究,帶有青年學者特有的銳氣,同時其研究也是精致、細膩的,一直在90后“文學現場”跟蹤觀察,堪稱如今最了解90后文學的評論家之一。

很多人對90后作家的“登場”印象,大概是2016年、2017年時,《人民文學》《作品》《十月》等老派純文學期刊對90后作家的“特別關注”,有的開設專欄,專門刊登90后作家的作品,有的請知名評論家點評90后作家的新作,一時間堪稱文學圈的盛事。但是,據徐威的研究,90后作家嘗試“登場”遠在此之前。早在2007年,也就是最年長的一批90后還在高中的時候,已經有一些90后詩人“集體亮相”了。此后幾年,也有一些90后作家嘗試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的小說、詩歌,也有一些民間刊物推出90后作家的系列作品,但大多“沒成氣候”,只在小圈子里有很小的影響力,甚至只是個別人的“自娛自樂”。

面對這種現象,徐威以比較客觀和包容的態度,既對一些90后作家的勇敢嘗試表示贊賞,又指出其中確實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問題。事實上,青年作家的成長,應當是順其自然的,不能搞揠苗助長式的“培養”。而一個青年作家的成長之路,也難免存在各種坎坷與波折,通過各種現實與文學上的歷練,最終才能成為得到公眾認可的成熟作家。因此,徐威在研究90后文學時,實際上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一些作家和作品:不能對其有過多的溢美之詞,也要鼓勵其創作。從長遠來看,文學史的形成就是各種“合力”的結果,青年作家會不斷登場,也會不斷消失,經過“大浪淘沙”,最后才能成就真正的作家和作品。

《群像與個體》有一大特色:既研究了作為一個整體現象的90后文學,又有個體的分析和解讀。前者具備一定的理論色彩,尤其是在代際研究上,借助了一些社會學理論,尤其是對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的使用,比較精妙。后者則是經典的“作家作品論”的研究方法——這在當代文學研究里十分流行,也是“在場式研究”中常見的路子。尤其是90后的創作,還沒有被經典化和歷史化,難以被納入文學史的研究路子,專注于創作論上的解讀,似乎也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個體研究中,徐威對李唐、王蘇辛、王占黑、徐曉等90后小說家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這幾位作家,雖然年紀不大,卻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有人專注書寫現實社會,有人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馳騁,有人則用細膩的筆法來書寫性別問題。

與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不同,事實上,如今大多數進入主流敘事的90后作家,早就不寫“青春愛情題材”了,絕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寫作。他們有著更好的教育背景,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在文學趣味和審美觀上,自然也不同于前人。因此,難以被歸納、不可被貼標簽,存在各種差異性和不確定性,正是90后作家的特點。徐威很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書中基本上不做標簽式的“處理”,而是以十分包容和開放的態度,看待這些同齡的創作者的作品。由此可見,徐威的研究,絕不是枯燥的“官樣說辭”或表淺的“評頭論足”,而是帶有現場感的專業分析。

90后文學創作是一個色彩斑斕、方興未艾的世界,90后文學研究也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徐威《群像與個體》一書,大概可以成為未來90后文學被經典化和歷史化時的一個參考。不論是專業研究者,還是文學愛好者,或許都能在這本書里獲取一些閱讀的興味。(黃西蒙)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