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不是暴亡,我懷疑她是因為肝腹水不治身亡!這不奇怪,試想在抑郁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誰的肝臟能受得了啊?隆裕太后從進宮那天開始,就沒有過舒心日子,先是不受丈夫待見,后來又當了寡婦,最后還要承擔 "斷送祖宗江山"的罵名,這對于一個性格柔弱的女人來說,實在是太殘忍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隆裕太后(葉赫那拉·靜芬)來說,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或許就是在沒出嫁之前。那時候,她是慈禧老佛爺的親侄女、光緒皇帝的表姐,生活在天潢貴胄之家,不僅鐘鳴鼎食且無憂無慮,是多少閨中少女的羨慕對象啊!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出身,讓她不得不背負一生的枷鎖!她被慈禧選中做光緒的皇后,畢竟是自家親侄女,放在那個不聽話的皇帝身邊,能起到監視的作用,如果兩人生下了孩子,更能讓葉赫那拉家族繼續輝煌。不過隆裕太后從出嫁之前,運氣就不太好,皇后入宮必須要經過的太和門,居然在大婚之前毀于一場大火!
皇后不從太和門進皇宮,那還算什么皇后啊,慈禧老佛爺主意多,命人緊急扎了一座紙糊的太和門,一般人都看不出來真假,終于讓侄女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后。但大婚之后,光緒皇帝卻十分討厭這個表妹兼老婆,認為她的慈禧的坐探,是監視自己的耳報神,自然是厭而遠之。靜芬得不到丈夫的歡心,同時慈禧也認為她沒起到預期中的作用,對她很失望。
靜芬在慈禧和光緒中間,就是風箱中的耗子--兩頭受氣,不過好在她人如其名,能夠靜靜地忍受這一切。
轉眼之中到了1908年,光緒和慈禧先后撒手西去,靜芬從有名無實的皇后升格為太后,臨朝稱制輔佐年幼的溥儀,但因為性格和能力的原因,她這個太后手中的權力,卻受到了攝政王載灃的牽制,根本沒有慈禧的威風八面,說到底還是個受氣包。
后來發生的事大家基本都清楚了: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被迫下野,袁世凱在革命黨和滿清朝廷中間首鼠兩端,最終逼迫著隆裕太后交出了政權。在頒布《清帝遜位詔書》時,這個委曲求全多年的女人,做出了明智而令人贊賞的選擇,當時很多滿清勛貴都激烈反對清帝退位,隆裕太后十分氣憤地說道: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于何地!
她心中明白,共和是大勢所趨,退位是人心所向,如果逆潮流而動,自己孤兒寡母的性命或許都不能保全,所以她一面拒絕任何滿清貴族的求見,一面哭著在《清帝遜位詔書》上蓋上了玉璽,親手將滿清帝國送進了墳墓。選擇是明智而正確的,但隆裕太后的內心無疑是悲傷到了極點!
關于隆裕太后染病一事,當時的報紙分析的十分精辟:(隆裕太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郁深宮二十余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后,畢竟心中難以釋懷,郁郁寡歡,終至染病。
"讓國猶存亡國恨"的隆裕太后,經常把 "孤兒寡婦,千古傷心,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所"這些話掛在嘴邊,可見其心中自怨之深,并從頒布退位詔書之后,就出現了肝病癥狀,飲食劇減經常嘔吐,等到了1913年正月,她已經出現了"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漸腫脹"的典型肝腹水癥狀。
就在這個時候,給隆裕太后最致命的打擊到來了:在她正月初十生日這天,本來是要接受親貴大臣和命婦們朝賀的,但除了袁世凱大總統派人來不咸不淡地說"生日快樂"之外,大部分的宗室重臣對她心存怨念,竟不肯朝賀,隆裕太后就此病情加劇臥床不起。
到了當年的二月二十一日晚間,隆裕太后已是奄奄一息,她看著身邊年幼的溥儀,凄然說道:國已亡了,母又將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我不能再顧你了。"不久之后,也就是次日凌晨,年僅46歲的隆裕太后就病逝了。民國政府給予了隆裕太后國葬的喪儀,并最終將她與光緒皇帝合葬在了崇陵。
很多人提起隆裕太后,都認為在她在清帝退位中的表現可以說是"德至功高,女中堯舜",但又有幾人能夠理解她一生的凄苦和心中的無奈呢?
喜歡請關注,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