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文化遺產”研討會精彩回顧(上)_當前獨家
2023-07-03 17:13:29 來源:文博視頻
1
聽新聞

6月13日下午,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主辦的“氣候變化與文化遺產”科學研討會在京召開,宋新潮理事長出席了會議。研討會是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的一部分。作為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全國性專業組織,近年協會會員代表大會期間也會同期召開小型科學研討會,討論當下熱點問題,交流分享相關思考和實踐。氣候變化與地球生態和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也成為國內外遺產保護工作者持續關注和參與的熱點話題。


【資料圖】

在短短一下午的時間里,七位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專家發言分上下半場,分別由協會副理事長鄧超和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主持,姜波副理事長對全場報告做了總結。

發言專家及題目

蘇伯民

莫高窟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和策略

劉弘濤

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文化遺產保護——以九寨溝為例

葛家琪

風致古建筑損傷的思考

喬云飛

氣候變化視角下我國不可移動文物暴雨災害風險的新思考

李黎

石窟寺科技保護的時代需求與關鍵問題

王心源

氣候變化對文化遺產影響的幾點認知

楊宇

百年氣象觀測與建筑病理病害

——以中東鐵路建筑群為例

姜波

總結發言

蘇伯民

敦煌研究院院長

莫高窟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和策略

報告結合了蘇院長豐富的遺產保護管理實踐經驗和作為ICOMOS中國專家代表參與世界遺產氣候行動特別工作組的全球視野,就文化遺產應對氣候變化給出了中國遺產專家的思考和洞見。

報告從敦煌出發,對世界遺產莫高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做了簡要但全面的介紹,并針對莫高窟的遺產類型和價值特性,將影響文物安全的風險因素按照自然和人為兩大類,做了詳細的梳理。其中自然風險主要威脅來自降雨和風沙,而最大的人為風險來自不斷增長的游客數量。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敦煌近年也經歷了局部強降雨頻次增加和累積極端降水總量持續增長,給洞窟保護帶來極大的挑戰。敦煌是中國文化遺產地中最早應用監測系統和氣象數據的。針對上述風險,敦煌采取了包括預防、治理、疏導和傳播四方面具體措施的系統應對策略,通過跨學科多部門協作,切實加強遺產地監測、保護、管理和展示,全面提升遺產地應對風險的能力。

報告第二部分介紹了世界遺產氣候行動的背景和現狀,并從參與者的角度分享了對這一全球行動的觀察,著重提到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智慧如何支持當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理念和政策實施的多樣性。最后,報告對中國遺產保護界未來的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中國同行可以集中專業力量,為全球的文化遺產氣候行動貢獻更多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1. 充分與氣象部門合作,加強現有遺產監測系統與氣象部門的數據匯總分析和聯動。2. 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應結合遺產的日常維護和定期監測,為評估區域性氣候變化及其對遺產的影響提供數據支撐。3. 對氣候造成的災害,應按照輕重緩急進行分級分類。4. 充分學習和汲取古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智慧 5. 構建關于氣候風險和災害應對的全國遺產風險圖。

劉弘濤

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文化遺產保護——以九寨溝為例

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世界遺產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風險。中國目前的18處有自然遺產特征(14處自然遺產及4處混合遺產)的世界遺產地中,其中有13處遺產地核心區范圍內保存有傳統村落,同時這些村落遺產也處在各種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

村落遺產作為文化遺產類型之一,其周邊環境又往往具有文化景觀的特征。傳統村落與其周邊環境是文化與自然高度融合的遺產類型。國際上已有科研團隊開始介入自然與文化遺產關聯的保護研究與實踐。位于四川省的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不僅具有鮮明的自然遺產特征,其中保留的9處藏族村寨也是當地原住民長期在此生產生活的真實見證,是“活的遺產”。對九寨溝遺產地傳統村寨的研究及保護是自然與文化遺產關聯保護研究的典型案例。

劉弘濤教授帶領的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團隊,在2017年8月九寨溝地震后數年扎根現場開展村寨遺產調研、價值評估以及預防性保護的科研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探索了預防性保護理論在中國傳統村寨保護研究與實踐的方法和路徑。

葛家琪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首席專家 總結構師

風致古建筑損傷的再認識

報告首先分享了三個古建筑案例:應縣木塔傾斜方向為西南方向,恰與其所在的朔州地區風玫瑰圖吻合;四川阿壩州羌寨直波碉樓向東偏北方向傾斜近2米,傾斜方向為峽谷方向也就是風的主流方向;武安州白塔傾斜方向也與風的主流方向基本一致。風到底是否會對古建筑造成永久的結構性損傷?報告從觀察到的現象對風致古建筑損傷進行探究,并嘗試從新的角度對這一問題給出解釋。

目前國內外有關古建筑安全穩定風險分析的理論方法,主要沿用了現代建筑工程的理論方法,風險源取值、損傷程度分析模型、評價準則(安全指標)等均直接引用現代建筑技術規范。現代建筑的設計原則是否適用于古建筑?報告指出,現代建筑的設計基準期為50年,將包括風在內的日常風險視作靜態荷載,一次性加在結構上;而古建筑的損傷與時間有顯著關聯。現代建筑通過“強節點、弱構件”的化學粘結力,構成連續體力學模型,古建筑則依靠木構榫卯、磚灰縫連接的物理摩擦力,構成離散體力學模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個研究問題的區別,風之于現代建筑的作用與風險防控是研究“雞蛋碰石頭”,而對古建筑的作用與防控則是要研究“水滴石穿”。依照后者更符合古建筑構造與承載機理的思考路徑,則可以更好地推演出風致古建筑損傷演化的力學模式,可以初步解釋風如何通過微損傷累積作用對古建筑造成永久性損傷,進而造成結構失穩隱患。

本研究也再次表明,氣候變化對古建筑的影響從風險源物理量特征、風險對結構損傷預測分析模型,到古建筑結構穩定承載機理,均與現代建筑有所差異。現代建筑工程的設計理論方法不適用于古建筑,需要建立符合古建筑自身構造與承載機理特征的理論方法。

喬云飛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主任

氣候變化視角下我國不可移動文物暴雨災害風險的新思考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喬云飛主任近年來致力于自然災害對文物的影響研究,并主持了“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置研究”的國家重大課題,本報告基于以上認識和結論,聚焦探討了暴雨災害對我國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的影響和預測應對措施。

中國文保工作者的傳統認知就是文物最怕水,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暴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自然氣候災害,也是對文化遺產影響最嚴重的自然因子。據統計,僅2022一年,全國區域性暴雨災害造成974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研究首先厘清了暴雨與次生洪澇災害對古建筑、石窟寺、古遺址等不同類型的文物的破壞機制。在此基礎上,結合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預防和應急管理四方面,建立文物災害風險管理綜合系統。通過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孕災環境的敏感性、文物本體的脆弱性和文物價值的唯一性(個體性)等因素,對文物受到的自然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形成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理論框架。通過與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研究相結合,得出前瞻性結論,初步判定我國未來氣候整體變化趨勢,即伴隨著年降水量增加,暴雨頻率強度增加,我國形成降水和暴雨密集區北移的趨勢。研究對比了暴雨指標歷史與未來分布情況,劃定了新增暴雨災害嚴重區域,通過文物單位統計數據庫,對暴雨災害嚴重區域內的古建筑、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文物進行統計,并對文物受災風險等級進行評估與劃分。

基于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我國的不可移動文物將面臨更嚴重的暴雨災害風險,應當更加重視災害風險評估的作用,科學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和減緩措施,文物“大中小尺度”評估體系亟需在全國推廣和應用,評估才能更精準、更具前瞻性。報告認為目前的暴雨災害風險評估需在文物保存狀況數據、風險評估指標上進一步細化,以獲取更有效的預測結果。報告最后強調,長期的風險監測數據是實現適應性保護的必備條件,中心也將努力轉化研究成果,為文化遺產管理者早日提供中國文物災害預報。

作者 | 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審核|王   超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