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的‘兒童之家’兩年多,8歲兒子的獨立性明顯增強,認識的社區的人比爸爸媽媽多,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也很熟,路上碰見都要聊一會兒。”1月15日,在共青團云南省委舉辦的2021年“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集中活動中,昆明市官渡區矣六街道欣景社區居民相婉迎表達了感激之情。
當天,來自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前往昆明市官渡區吳井街道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中心調研,并與昆明部分青年社會組織舉行了“更好發揮青年社會組織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作用”為主題的座談會。代表、委員們發現,在各級黨政部門的政策引導、項目扶持下,青年社會組織入駐社區,在投身社會事務、參與協商民主、參與突發性公共事件等社區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青少年事務工作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繡花針”,更好地滿足了社區居民多樣化的復雜需求,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氛圍。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社區家庭和諧的重要方面
在昆明12355青少年服務臺負責人楊娟看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實現社會發展、社區家庭和諧穩定的重要方面。”
楊娟發現,2020年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青少年心理困惑增加。據昆明12355青少年服務臺統計,2020年,全市各級輔導站共接聽心理咨詢有效來電832個,咨詢時長343.7小時,其中因疫情引發的心理困惑相關咨詢131個;面對面個案咨詢226例491人次,問題多集中在因疫情影響帶來的情緒情感困惑、厭學、迷戀網絡、家庭矛盾等方面。甚至有的孩子因心理問題出現過極端行為。
一天,高中生小波(化名)走進12355辦公室,他性格拘謹溫和,脖子上有兩道異常明顯的口子。
在咨詢室,小波訴說,讀小學三年級時,因為瘦弱,他經常被一些同學欺負,雖然父母出面干預了,但并沒有引起老師的重視。小波在無助、迷茫中產生了“殺人后自殺的念頭”。咨詢師發現,由于小時候的遭遇,小波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卻又不知如何與老師同學交往,特別害怕去學校。
在半年多的咨詢中,咨詢師了解到小波喜歡做手工,便介紹他加入一個手工QQ群。在群里,他遇到了志同道合與有趣的人,情緒有了積極變化。咨詢師還對他在學校的人際交往進行了指導。小波開朗了很多,生活重回正軌,后來他順利考進心儀的大學,并在假期到12355當志愿者,為和自己有同樣經歷的青少年提供服務。
“心理健康工作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工作。”楊娟說,昆明共青團開發了“云青護”微信小程序,通過一部手機實現“在線咨詢、留言問答、在線測評、電話咨詢”等互動功能;同時,加強與社區的聯動,撬動共青團聯系群眾和各部門的優勢和資源,努力實現青少年“每個需求都能找到具體部門”“每個個案都有部門具體跟進”。
2020年年底,昆明市紅嘴鷗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一項調查顯示,昆明市青少年違法犯罪率連年下降。2018年效果尤為顯著,昆明市本地戶籍未成年人處罰人數下降26.7%,未成年人案件不捕率、不訴率上升,更多的涉罪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
這一令人振奮的成績,青年社會組織功不可沒。
多年來,昆明市紅嘴鷗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與昆明市人民檢察院形成合力,鞏固提升“全國首批未成年人檢察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工作單位”試點成效,推動各縣(市)區團屬青少年事務社工機構與檢察機關對接,培育青少年司法社工隊伍開展青少年維權、犯罪預防工作。2020年,僅由團官渡區委孵化的潤土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就派遣合適的成年人志愿者2100余人次,對轄區1550名涉案未成年人開展權益維護工作,對45名附條件不起訴的涉案未成年人開展幫教活動,他們中有5人參加了官渡區職業高級中學開展的技能培訓活動,1人考取了汕頭美術工藝學校。
扎根社區逐步實現社區居民助人自助
相婉迎的故鄉在陜西,丈夫是云南大理人,夫妻倆都在昆明上班,家中沒有老人幫忙照看孩子。“兒童之家”四點半課堂的社工不僅陪伴孩子,還開展寫好作文、鉛筆鋼筆字、講好普通話等講座;與孩子一起做認識液氮的冷凍實驗、垃圾分類科普實踐、干粉滅火器的使用等;假期還帶他們外出參觀紅色基地、博物館、民俗文化場所等,給孩子開辟了另外一片教育天地。“從兒子的談吐和提問中,我們發現他學到了許多新知識。”相婉迎說,“‘兒童之家’解決了孩子放學家長還沒下班的困難,使我們可以安心工作。”
為相婉迎等欣景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是潤土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這一機構自2014年12月以來,在7個社區和8所隨遷兒童集中的學校分別提供了親情陪護、課業輔導、興趣培養、主題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等服務。6年多來,該機構服務轄區青少年5.2萬余人次,在30余個社區和學校開展禁毒防艾宣傳教育服務,累計覆蓋流動青少年9.8萬余人次,動員900余名青少年及轄區居民參與HIV檢測。
除潤土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外,昆明市紅嘴鷗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云南省攜手困難群體創業服務中心、五華區益心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機構也在昆明市流動人口集中的城中村、民辦學校等開展“友鄰童伴”等關愛流動兒童的社工項目,幫助隨遷青少年融入城市;通過慈善服務,改善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和生計等方面的現狀,促進隨遷兒童及其家庭與社區和諧融合。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終落腳點,社區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和諧,調整、改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共青團昆明市委書記王彥彥說,昆明市共有團屬青年社會組織56個,他們通過承接政府購買項目等形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扎根社區,以青少年事務服務為切入點,逐漸從單一的兒童服務向家庭服務、再向參與社區治理不斷深入,加強與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及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使社區治理主體由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參與轉變,幫助社區培育了自組織志愿服務隊伍,為社區治理解決了部分難題,逐步實現了社區居民助人自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