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揮區域教育聯盟優勢聚合效應,推動市域教育優質、均衡、融合發展,3月2日,成都市第四區域教育聯盟四川天府新區第一小學教育共同體首次校長工作會議成功召開。
聚首共謀發展
【資料圖】
秉持“追求卓越·幸福共長”的理想愿景,區域教育聯盟計劃用三年時間,逐步構建“生態型學習共同體”,豐富生態視域下跨區域校際學習共同體發展內涵,以合作、開放、動態、共生的思維方式,共建精神圖譜,探索共同體文化境脈中的活動聯結模式,重視環境因素對個體經驗重構的重要影響,為深入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理念與策略。
四川天府新區第一小學、成都市金沙小學、成都市回民小學、四川天府新區萬安小學、成都市清波小學校、郫都區紅光學府高店小學、蒲江縣金鑰匙學校、簡陽市簡城城北小學8所成員校校長、分管干部及代表緣聚天府一小,并肩攜手前行。
聚焦共襄教育
發揮教育聯盟集體智慧,“合”而有術共探前行之路。在天府一小雅正書館內,各成員校正圍繞《生態型學習共同體建構計劃——成都市第四區域教育聯盟四川天府新區第一小學教育共同體發展規劃(草案)》進行集體研讀和交流討論。
四川天府新區社區治理和社事局教育處負責教育聯盟工作的老師出席會議,并在點評時指出:“共同體”既有全面常態化推進,也有科學精準幫扶,更有一系列特色項目。希望大家立足“共同體”共建、共享、共長,奔赴共同愿景,在這一平臺上美美與共、各美其美。
做好“加法與減法”
天府一小謝東云校長以教育聯盟共同體為基本抓手,提出要做好“加”與“減”,讓學生成為最終受益者。“減”是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其目的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加法”。立足區域教育聯盟平臺,疊加每一個學校的優勢,去增加外延、深挖內涵、形成成果并得以推廣,為聯盟建設集智聚力,促進各校協同發展、共享發展、融合發展。
注重“改革+創新”
以機制重構為經、資源融通為緯,探索并形成一套符合區域教育聯盟實際的運行機制,促進各成員校緊密交流互動,實現整體提升與創新發展。
落實“固本+轉化”
通過智慧建模,統整各方資源做實“強基工程”,為學校發展、教師交流、學生互訪搭建“全域舞臺”,以此推動形成一批可視、可感、可復制、可傳播的研究成果,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
聚焦“示范+提煉”
發揮中心城區學校示范、帶動功能,以共同體精神、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活動為支撐,在專家引領下,提煉具有“四川天府新區第一小學教育共同體”特色的生態型學習共同體實踐操作模式。
聚力共啟新程
黨建引領 凝心聚力
8所成員校校長、代表共同簽訂《“黨建共建行動”協議》,標志著繼首屆“成都市第四區域教育聯盟”三年工作圓滿結束后,第二屆為期三年的教育聯盟工作由此開啟全新的征程。
探索基層黨建在深化區域教育聯盟、學校結對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各成員校之間將通過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人才聯育、資源聯用、治理聯抓等舉措,聯動青羊區、天府新區、郫都區、蒲江縣和簡陽市五地區深入開展基層黨建結對共建行動,堅持以“開放、共享、融合”構建新型治理體系。
今日緣聚 共啟新程
一次參觀調研,彼此互學互鑒。正式以項目推進的方式,拉開了聯盟活動的序幕。
下一步,區域教育聯盟將以聯建“謝東云卓越校長工作室”,融合“鐘鍵名師工作室”資源,開展系列專題交流、教研協作和課題合作;積極組織成員校舉辦校際特色課程交流,互訪觀摩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通過遠程互動教室、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微格課程共研等多元途徑,推進遠程互動教學、研討常態化開展。
立足創新體制機制,發揮聯盟集群優勢,實現平臺資源共建共享,區域教育聯盟正圍繞著“追求卓越·幸福共長”這一共同目標,以實現成員校之間的協同高質量發展,為“優教成都”持續貢獻區域力量。(賴波 通訊員 張倬聞)
天府一小,優勢1+N,構建生態型學習共同體,生態型學習共同體,成都市第四區域教育聯盟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