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成效明顯
2022-10-19 09:14:45 來源:安徽省教育廳
1
聽新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切實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工程,高擎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旗,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區域發展樣本。全區各類教育事業呈現出基礎更加扎實、質量穩步提升、師資不斷優化、管理逐步規范的可喜局面。

2016年以來,金安區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學前教育促進工程,新建、改擴建公辦園46所,增加學位1.238萬個,投入資金4.43億元。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106%、普惠幼兒園覆蓋率83.4%、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50.6%。城區新建、改擴建學校21所,新建校舍面積50萬方米,投入資金達12.7億元,新增班級922個、學位3.6萬個。建成智慧學校161所,投入資金6653.8萬元,配備學生終端1.8098萬臺,教師終端1665臺,實現了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智慧學校全覆蓋。“入學難”“大班額”“入園貴”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得到社會和家長的廣泛認可。

2016年以來,金安區加快城鄉教育布局調整步伐,優先落實“兩類學校”達標,全面提高農村學校集約化水,城鄉、區域、校際差距不斷縮小,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探索建立城鄉學校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實施城鄉學校結對共建項目,設立10個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開展城鄉結對共建和校際多元交流,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針對個別鄉鎮百人以下小規模或十幾名學生的“袖珍”村級小學,探索推進小規模學校“集中辦學”,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校車免費接送學生,并作為先進經驗在全市推廣。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學校集團化辦學,實現集團內教研教改“互聯互動”、師資力量的“雙向流動”等,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同質化,進一步提升農村學校辦學質量和水,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間差距,助推區域教育發展。

年來,金安區持續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推動教師管理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教育管理后備干部選拔制度,開辟優秀教育人才引進通道,建立青年教師隊伍成長機制,健全教師補充長效機制,2016年以來,累計招聘各類教師2352人。積極探索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進“縣管校聘”改革,通過“下派”“上掛”等方式,全區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任命、交流形成制度,交流經驗在全市推廣。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推動教學改革創新,每年組織開展“專題講座、課題研究、觀課磨課”等研討交流活動20余場次,參與教師2萬余人次,每年有千余名教職工在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中獲獎,涌現出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愛生如子、刻苦鉆研、精通業務的先進典型。

2015年,金安區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國家認定。區委、區政府相繼組織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工程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十年來,全區各中小學在開齊、開足、開好常規課程的同時,紛紛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月月有主題、校校有特色的提升實踐活動,每年舉辦“漢字聽寫大賽、經典詩文誦讀、乒乓球比賽、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師生文藝展演”等大型活動10余場次。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狠抓學生特長發展,全區各校開設各類興趣小組500多個,創建足球、法治、國防、科普等各級各類示范校100多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全區廣大中小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人數和等級逐年提高。十年來,全區高考、中考均成績繼續保持全市前列。毛坦廠中學連續九年高考本科達線人數突破萬人大關,12萬余名學子走進高等學府大門。

金安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局長楊正遠表示:“回首過去的十年,金安區的教育事業呈現出四個方面的變化,一是辦學條件大力改善,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二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三是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教師業務水顯著提高,四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育人質量全面提升。接下來,金安區全體教育工作者將會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務實的作風,以敢于擔當的精神和勇于負責的態度,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金安教育將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己任,堅持走均衡、優質、特色、現代化的教育之路,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好上學”“上好學”,努力建設教育強區。

標簽: 安徽省六安市 城鄉教育一體化 小學初中高中 袖珍村級小學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