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年輕人信守而不固守,他們有鮮活的見識、開闊的視野,將打開新的局面。”民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對記者說。
如何在承襲傳統的同時勇于創新,讓寶貴的手工技藝延續下去,是新一代傳承人共同面臨的挑戰。在太原發布的“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一個創舉。
該協會會長王曉峰指出,計劃兩大核心即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和專注培養青年傳承人。在他看來,非遺保護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傳承,其關鍵是傳承人隊伍建設,而關鍵的關鍵又是青年一代的參與和成長。
6月6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錦繡山西 多彩非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圖為青年非遺傳承人丁蘭英(右一)與參觀者交流。 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首期入選的20位傳承人,都在各自不同領域發揮所長。如景德鎮琺華彩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陳康,在繼承傳統琺華彩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求變,研發配制全新顏料,其琺華彩作品“婺源印象”被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收藏;1990年出生的羌族刺繡項目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居悅,除跨界合作一系列羌繡高定禮服外,還與高校實驗室合作羌繡數字化動態呈現,身體力行以科技賦能非遺的活態傳承。
入選者普遍具有大專和本科學歷,還出現了碩士、博士身影,彌補了以往“重技能、輕文化”的傳承短板。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項目傳承人湯忠仁,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在研習工藝技法之余,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以求完善知識體系與工藝水平。年輕一代的中國非遺傳承人,隨著知識結構層次的不斷提升,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正在打破“口耳相傳”的固有承襲模式。
還有青年傳承人通過培訓學員、建廠建館的方式,帶動當地就業,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滿族刺繡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孫艷玲,二十年間培養學員17000多人,帶動就業近10萬人,創造了幾千個就業崗位,形成了一支產業大軍;彝族服飾項目傳承人丁蘭英發展刺繡產業,集中規模化幫助農村婦女、殘疾人就近就業,幫助特殊群體實現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這些青年傳承人也面對自主研發薄弱、品牌意識不強、推廣能力不足、缺乏運營經驗等共性問題。即使是銀飾鍛造技藝(畬族銀器鍛制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林陵祥在面對記者采訪時,一樣為市場推廣而倍感焦慮,“就算技藝方面不斷精進創新,但我個人能力終究有限,推廣做不好的話,說傳承并不輕松。”
生于制硯世家的硯臺制作技藝(洮硯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李江平坦言非遺傳承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他認為作品可分三個檔次——參加展覽與同行交流的代表作、可以收藏和買賣的精品、能進入千家萬戶的市場產品。
“光有傳承人,沒有市場、沒有與生活的結合,非遺確實很難傳承下去”,劉魁立說,必須認識到,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主體不僅是傳承人,還有廣大民眾。信守而不固守非遺技藝,正是由于在時間空間的不同維度下,民眾的需求會變、審美會變,非遺傳承人必須跟進且適應各種變化。
據悉,“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將為扶持對象進行線上線下培訓、創意輔導、創作實踐、對接市場等幫扶,為青年傳承人及非遺項目進行全方位宣傳推廣。(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