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屏幕上播放著學生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我和我的新華日報》,講述著抗戰期間《新華日報》創辦的始末。該作品為2019級本科生“視聽內容創作綜合實踐”的課程作業。
“將紅色文化素材深度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傳承民族精神。”任課教師赫爽說。每學期開課前,赫爽都會琢磨,如何結合融媒體時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程思政的三維聯動。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強調,推進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必須打出“組合拳”、做好大協同。通過一系列具有武大特色的改革創新舉措,全力做好“大思政課”“融”字文章,以思政課程“融起來”帶動青年學生“動起來”。
本學期,來自武大12個學院的120多名教師,在60個課堂面向7000多名本科生,根據不同學科學生特點和需求開展針對性、分眾式教學。
中科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獲得者等紛紛登臺授課。從每堂課的實時線上教學效果調查來看,學生對課程的滿意率、好評率較以往顯著提高。
此外,武大還探索將中國生動實踐融入“大思政課”,引導學子們思考如何奮力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2月27日11時06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滿載著武大學子航天夢的“啟明星”微納衛星順利起航。
這是我國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衛星,也是國內截至目前獨一無二的“學生衛星”,既圓了學生的航天夢、科研夢,也圓了教師的育人夢、教學夢。
教師帶著50多名學生,用兩年多時間“造衛星”,是武大主動融入中國生動實踐的真實寫照。通過這段經歷,學生心里種下科研報國的種子,為“大思政課”續寫注腳。
上好接地氣的思政課,將思政課“生活化”,是武大思政課的共性之一。何謂“生活化”?學生們在哪兒,大思政課就延展到哪兒。
武大借助融媒體手段,打造出了“大思政課”品牌矩陣——建設4門本科生思政慕課,全部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累計突破160萬人次選修;制作推出10余期對話式融課“馬上見”,在“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總瀏覽量已超過520萬人次;牽頭組織70多所高校連續8年對全國大學生思想狀況進行年度數據大調查,積累了30余萬份樣本數據,完成了系列“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連續5年承辦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每年吸引各省份200多所高校300多個學生團隊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