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冰雪,冬奧有我,請黨放心!”在響亮的口號聲中,北大第一醫院“冬奧保障醫療隊”近日正式出征。早在1月17日,這支有47人、來自25個臨床醫技科室的特殊隊伍便已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集結。
實際上,自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始終有這樣一群“北大人”致力于為冬奧撐起醫療保障防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崇禮院區,由一所鮮少開展大型外科手術的縣級二甲醫院轉為國家運動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北醫三院延慶醫院從一所縣級二甲醫院升級為綜合三級公立醫院;北醫三院牽頭負責運營的延慶冬奧村綜合診所已由最初設計的酒店式建筑改造成為擁有18個臨床科室、3個醫技科室和1個藥房,配備有DR方艙、核磁方艙和移動CT車的綜合診所;醫生護士們從零開始學習滑雪,摔了無數跟頭只為能最快提供雪上救援……
面對新冠疫情、陌生工作環境,“北大人”攜手同行、迎難而上。北京大學各附屬醫院選派900余名醫務人員參與本屆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醫療保障工作,是全國選派醫療保障人員規模最大的單位,也是全國唯一同時為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冬奧賽區提供醫療保障服務的醫學院校。
最近,北大冬奧會賽場救治的隊伍又壯大了。由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專項研究成果——“智能移動方艙”亮相,北京冬奧會期間,它將在場館為運動員們保駕護航。
“冬奧會凍傷及頜面創傷綜合防治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北大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教授彭歆介紹,凍傷和頜面創傷是冰雪運動中較為高發的兩類損傷,“智能移動方艙”是國內首個基于人工智能的凍傷及頜面創傷移動式智能化診療平臺,相較于傳統診療模式,更適用于冬奧會賽場救治。
別看智能方艙的外貌酷似廂式貨車,但卻能擔任冰球場“應急大夫”的功能。艙內面積不到20平方米,配備了臥式錐形束CT、凍傷面部數據采集系統、便攜式智能心肺復蘇機、心電監護儀等用于凍傷及頜面創傷現場診治的關鍵診療整體化裝備,可實現傳統醫療技術與現代高科技緊密結合。
“應急醫療救援是在與時間賽跑。”彭歆告訴記者,如果運動員受傷,通常先拍片檢查,由經驗豐富的醫生讀片,判斷是否出現骨折。這種傳統的診療方式耗時相對較長。在智能方艙里,對運動員進行CT檢查后,人工智能診療平臺自CT影像導入,至生成診斷報告,整個過程僅需30秒,保障運動員在救治黃金窗口期得到有效治療。另外,智能方艙還可以把運動員的CT結果通過5G網絡傳輸給遠端的專家,進行遠程診療,由專家給予精準權威的處方建議。
北京冬奧賽場內外,來自北大醫學的科技力量還有許多。北醫三院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奧會運動創傷防治和臨床診療安全保障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研究”,實現從云頂滑雪場到崇禮院區,直升機轉運只需4分鐘,從雪車雪橇賽場到延慶創傷中心,智能救護車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直升機轉運也只需4分鐘,不僅能提高北京冬奧會的醫療救治效率,還能對后奧運時代各地醫聯體體系內資源分配與協同服務進行先期示范;北大六院牽頭承擔了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專項“奧運會運動員心理健康保障關鍵技術”項目,圍繞北京冬奧會運動員常見的睡眠和心理問題進行智能化評估、預測和多層次個性化干預,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
“冬奧的號角即將響起,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讓我們一起努力,向祖國和人民、向國際社會交上一份滿意答卷。”延慶冬奧村綜合診所醫療保障團隊成員、北醫三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宋金濤說。
冰雪中的白衣天使們,必將在冬奧賽場上向全世界傳遞中國溫度。(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林煥新 李小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