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為鄉村振興提勁
2022-05-09 09:17:40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舊瓦當、破瓷罐、碎瓷片、老書本、建筑殘件……這些整齊擺放的老物件,是河北省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高學巍精心呵護的“寶貝”。正是通過對這些老物件的研究,他和同事們逐漸梳理出趄柳樹村歷史發展的進程,將建村史向前推進了300多年。

2016年,根據上級部署,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扶貧工作隊入駐張家口宣化區趄柳樹村。六年間,工作隊為趄柳樹村修路安燈建實業,通過創立“村民文明公約”等舉措,讓這個山村路寬了,燈亮了。

2017年,趄柳樹村脫貧出列!2020年,貧困戶全部脫貧!

百姓腰包鼓了,心氣兒更足了。幫扶工作也進入新階段。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題中之義、重要一環。思前想后,工作隊把著力點放在了“尋根”上?!棒蛄鴺浯逅貋硪源盎ㄖl、金鐘故里著稱,文化底蘊深厚。深挖村落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村民找到來時的路,是一個大課題、一項鑄魂工程?!备邔W巍說。

明確了目標,重在落實。工作隊立即行動起來:一方面從現有文獻著手研究。各版本各時期的縣志、村里的老地契都成了要搜集的“寶物”。尤其是作為重要物證的老地契,從中可以考證地名由來、原始村莊建筑布局以及某一家族的興衰史。另一方面開展田野調查。古村落遺址、村民家里的老物件,無不隱含著趄柳樹村的“前世風華”,需要理清脈絡。更要走訪村里老人,從他們的口述中找尋有價值的村史資料。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村里百歲老人劉珍、83歲的沈維嘉和退休返鄉的老干部吳璽都成了工作隊員們的座上賓、忘年交。

通過實地考察村里老人所說的古村遺址寺院坡、馬道梁一帶地形,工作隊發現這里完全符合明代軍堡“谷中盆地,水路并重”的典型建堡條件:位于北河西畔一個平坦高臺上,周邊高山成為天然屏障,北河則提供了日常生活用水,且河畔土地開闊,灌溉方便,適合軍屯自養。

于是,工作隊漸漸勾勒出趄柳樹村的“根脈”:始于明初抗擊北元而建的軍堡,隸屬明九邊重鎮之宣府鎮,為宣府鎮葛峪堡的五個屬堡之一。并考證出:因該地戰略位置突出,趄柳樹人曾為抵御北元作出過貢獻。

“村里的一磚一瓦都帶著時代烙印,找準根脈是我們這個小山村進一步發展的文化原動力。”村支部書記劉海平特別認可工作隊的“尋根”工作。

“像是生命有了根基,我們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村莊有過苦難與輝煌,曾經那些不屈不撓的鄉土精神會給我們鼓勁加油。”村民眼里的“大能人”、智慧無量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亮也心生感慨。

鄉親們的認可讓工作隊干勁兒更足了。如今,將鄉史與鄉村建設相融合,挖掘當地“塢堡”文化、軍堡文化、紅色窯洞文化形成別具一格的鄉村景觀,建鄉史館,修復古戰場,開辟文化旅游區……一個個文化建設項目被列入工作計劃并付諸行動。

“只有讓歷史印記豐盈起來,才能增強文化自信,才能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實現更好的發展。文化‘尋根蓄能’,助力鄉村振興,我們正在路上?!焙完爢T們商討完相關工作后,高學巍目光轉向窗外:春風浩蕩,沃野青山,一幅山村振興發展的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09日第3版

標簽: 文化尋根為鄉村振興提勁 meta name=d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