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邢生祥 通訊員 楊琴
3月13日8時許,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西寧電務段西寧信號檢修車間信號燈泡測試間內閃耀著奪目的光芒,工長于偉江和青工朱旭彤坐在燈泡測試臺前進行燈泡老化篩選試驗。
(資料圖)
說起“燈光師”,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利用各種專業燈具創作出各種光影效果的人,其實不僅在舞臺上或影視劇組中有燈光師,鐵路上也有“燈光師”。
“鐵道線上信號燈發出的燈光顏色是由信號燈的透鏡顏色來決定的,而發光的任務由小燈泡來完成,這些燈泡雖小卻擔當著指引列車安全行駛的重任,紅、綠、黃、白、藍5種顏色或組合,代表不同行車含義。”西寧信號檢修車間主任宇鳳介紹說,信號機是鐵路重要行車設備,測試燈泡的信號工們被稱為鐵路“燈光師”。
如同城市里的交通信號燈,矗立在千里鐵道線上的信號機就像是火車的“眼睛”,列車減速、停車或是前進,所有的運行指令都要通過信號燈光的變化來決定。信號機有效顯示距離是800米到1500米,一旦不達標就會影響司機對信號的判斷,影響行車安全。
一個燈泡主要由燈絲、玻璃泡和燈泡尾部組成,檢測時燈絲要經過2小時的點燈實驗,鐵路“燈光師”要仔細觀察燈絲有無燃燒雜質裂紋和破損等問題。
燈泡雖小,上道使用卻要連過三關。第一關,每批次先抽取5只燈泡,連續進行16.5伏超高壓、250小時加速試驗。如果出現兩個燈泡不合格,則全部退回廠家。然而,第二關燈泡老化篩選試驗最為關鍵,測試燈泡的信號工們的試驗必須連續進行3個小時,作業人員全程盯控。“像抱著個火爐。”于偉江算了一筆賬,“每個燈泡25瓦,每次可同時檢測50個燈泡,稍微一動,渾身是汗。”
“燈泡檢測看似簡單,卻十分辛苦,電流精度需保證在0.1安培之內,準確挑選出適合列車和調車兩種不同用途的燈泡。每次測試完10項指標,眼前一片空白。”“燈光師”朱旭彤來到工區測試燈泡僅兩年,近視眼鏡度數迅速增長了200多度。
“一次測試下來,眼前白花花一片,需要好半天才能適應。”在于偉江的建議下,西寧電務段材料科為“燈光師”們購買了防護功能更好的專業護目鏡。
“嘭……”一聲異響,隨著主、副燈絲測試自動轉換,一個燈泡突然斷絲冒煙,瞬間失去了光芒。
“這種燈泡家用可以,但不能上鐵道線,必須剔除。”于偉江邊對朱旭彤說邊戴上帆布手套,一伸手熟練地摘下燈泡。
11時40分,“燈光師”們的老化篩選試驗結束。青工朱旭彤關掉電源,將所有燈泡取下,待降溫后,還要逐一進行光通亮檢測。
通亮檢測、編號這是第三關,經過通亮的考驗,鐵路“燈光師”會賦予每個小燈泡專屬“身份證”,用激光細致地打印在長2厘米寬1厘米的燈頭上,上面詳細記錄著它們的測試及上道位置信息,擁有“身份證”后,這些燈泡就可以上雪域天路使用了。
“每個燈泡的使用壽命為2年,西寧電務段管轄1200多公里,擁有3568架信號機13000多只燈泡。”于偉江介紹說,鐵路“燈光師”們定期要對它們進行“體檢”,確保小燈泡“身體健康”。
鐵路“燈光師”們每天與小燈泡打交道,只有尾部牢牢固定在燈座上,不松動不歪斜且發光穩定的小燈泡,才能被鐵路“燈光師”選定。正式上線使用的燈泡猶如一個個“小太陽”,在雪域高原千里鐵道線上發光發亮,保障列車安全到達目的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