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能力僅僅是是坐在課桌前,做幾頁數學題就能得到訓練和提高的嗎?
近日,成都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園別樣熱鬧,原來是學校正在開展數學綜合實踐課——聽說這節課有點“甜”,好喝又有“營養”,好玩又有“意義”,有趣又有“料”。
六年級2班孩子和張蒲玲老師創設的好喝又有“營養”的數學課堂,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孩子們追尋數學的本質,感受數學魅力的。
【資料圖】
這節課,有點“甜”
張蒲玲老師在課堂上,為喚醒學生對“比”知識記憶,從“哪些照片像?哪些照片不太像?”這一生活問題出發,引發學生有效探究,從而經歷比例的產生。隨后在活動中讓學生鞏固對比例的認識,通過小組合作體調配果汁,在品嘗果汁中感受比例,張蒲玲老師在該堂課上做到了將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去思考,去感受。
這節課,有“營養”
除此之外,六年級李青躍教師還對教材進行解讀,李老師從課標對本單元的要求、本單元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編寫特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呈現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在單元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利用經驗,發現規律,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構建出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在比較辨析,自主探究中注重知識的溝通和梳理;在對問題實際應用中,倡導思維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只有真正的抓住課堂這個核心地帶,才能使知識生根發芽,讓孩子在有“營養供給”的課堂中成長。
這節課,更“有料”
品嘗完張蒲玲老師這節課,老師們收獲良多。各年段教師基于核心聚焦點有話說:
1. 高段老師認為張老師這節課深入研究教學,結合相關知識間的聯系進行構建,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2. 中段老師認為張老師這節課有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數感、幾何直觀、模型意識以及推理意識等能力充分在本節課中得以體現。
3. 低段老師認為張老師這節課環環相扣,通過問題串,給學生提煉出問題的本質,有效構建比例的概念,有效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這節課,有“余味”
張家寬主任本著“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原則進行總結,先肯定了兩位老師對新課標、教材解讀和教學設計的能力。同時給老師們提出一些建議,在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思想,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聚焦核心素養,探究知識結構化、方法結構化從而使得核心素養生根落地。
這節美味且有味道的課,對學生而言是享受;對教師而言是修煉。追尋有味道的數學教育,理工附小數學教師將繼續努力,不斷邁向新的征程。(賴波)
數學綜合實踐課,成都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