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來了,“新生代”科普怎么做? 環球觀察
2023-05-03 09:20:27 來源:文匯報
1
聽新聞

當年輕人成為科普主角,你或許會聽到“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小帥”,或是“藥藥藥,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這樣富有“網感”的開場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五位從“上海市大眾科學傳播人物選樹”中走出來的“新生代”科普力量登上“新青年·星思享——青年科技論壇”的講臺,分享各自的創作心得,生成式AI(人工智能)成了他們繞不開的話題。

當AI有能力批量生產偽科學,謠言如何破?

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主持人傅昇崠的故事從一張老照片說起。照片上,一個男人神色迷茫地坐在一輛古董汽車上。“這個男人叫小帥,本是一位馬車夫,這里是1900年的底特律,汽車已經發明,小帥向岳父借錢買了一輛汽車。由于他熟悉道路,很快得到大企業家的賞識,找他開車的人絡繹不絕……”當你以為他是借汽車消滅了馬車夫,也帶來了汽車司機這個新職業,來闡述AI給人類社會同時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時,他卻話鋒一轉:“這些圖片和文字都是AI編造的,小帥也是假的。”破綻就隱藏在故事開頭那張老照片中,“小帥”握著的方向盤與車身并沒有連接上。

來自上海市兒童醫院的科普達人“志玲姐姐”李志玲表示,科普人最大的煩惱就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在生成式AI的沖擊下,造假從來沒有如此容易過。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的“加持”下,只需幾秒,就可批量生產偽科普作品。

科普創作者如何應對“無所不能”的生成式AI?傅昇崠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讓正能量發出更大的聲音。“我們比過去更需要靠譜的科學內容,未來,靠譜的內容生產者一定會受到更多追捧。要把靠譜的人聚在一起,把科普好聲音放大。”

搜出一個好答案的“搬運工”,能打動人心嗎?

“AI能‘搜’出一個好答案,但對專業化的內容進行通俗化解讀,它做得并不好。”上海辰山植物園研究員劉夙說。在意識到AI科普創作的“短板”后,他開始以辰山植物園為依托,上線了一個名為“多識植物百科”的網站。他將散落在專業資料里的內容進行通俗化處理并匯總,將其變成一個準確、完備、能夠與時俱進的半專業數據庫。劉夙希望有更多的科普愛好者加入進來,面向公眾開發形式多樣的科普作品和產品。

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湯康敏博士熟諳中醫里的“運化”之道。所謂“運化”,是指從飲食中吸收營養物質,使其輸布于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她認為,好的科普也需要“運化”。而AI不過是“搬運”已經存在的內容,真正打動人心的科普不僅需要內容創新,還需要形式創新,這些AI并不擅長。

學會駕馭AI,讓它成為科學傳播的得力助手

在科普方面,AI并非是天生的“攪局者”。在游戲科普方面頗有探索的波克城市首席技術官李晶正在利用AI進行科普創新。

去年,團隊開發了一款健康科普產品,可以根據用戶的身體狀況,包括可能存在的慢病癥狀、日常打卡記錄的生活行為方式等,為其定制每日健康科普知識。眼下,團隊正在利用百度“文心一言”語言模型研究互動式AI知識圖譜,針對用戶的身體狀況和相關科學依據,利用AI創建內容,讓用戶更感興趣。

李晶發現,近年來公眾對長科普的興趣正在減弱,“日拱一卒”式的短科普更受人歡迎,這就需要把以往一次性端上的“科普大餐”變成每日更新的“科普快餐”,比如每天帶你認識一只鳥、一種樹。他坦言,“日更”的科普對內容、運營提出了更多要求。“我們希望能駕馭AI,讓它成為科學傳播的助手。”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