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鑫集團logo。苗詩雨攝
【資料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苗詩雨 李貝貝 仁壽報道
7月1日,四川協鑫鋰電年產36萬噸磷酸鐵鋰儲能材料項目(下稱“儲能材料項目”)在仁壽經開區正式投產。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項目為眉山市最大儲能材料項目,也是行業唯一使用物理干法工藝的磷酸鐵鋰項目。業內人士預測,該項目將推動儲能產業邁向平價化。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現場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一個產業的革命都是材料革命,儲能平價化也不例外。“下一步協鑫集團會在物理干法工藝基礎上,進一步推出系列技術。隨著技術推動,未來儲能單位成本有可能降至0.2元甚至更低。”
朱共山在近期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認為,隨著新型儲能材料的技術研發和投產,未來2年至3年,儲能行業會迎來爆發式增長,2024年儲能發展將進入元年。
無廢水、廢氣、廢渣儲能材料項目
據悉,該儲能材料項目,該儲能材料項目總投資50億元,用地900畝,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為年產12萬噸磷酸鐵理儲能材料生產線,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年繳稅收3億元。二期為年產16萬噸生產線,預計2023年下半年開工,整體項目將于2024年上半年全部達產。
記者現場調研獲悉,生產產品主要有C3型高能效磷酸鐵鋰、C5型長循環磷酸鐵鋰、C6高壓實磷酸鐵鋰。
值得關注的是,該儲能材料項目協鑫自主知識產權的GCL-PHY法合成磷酸鐵鋰材料,產品的合成流程由11步縮短至4步,產品壓實度、能量密度、循環次數等指標全面提升,項目綜合投資、能耗指數、工藝成本同比減少近50%,全程無廢水、廢氣、廢渣,無需落戶化工園區。
儲能材料項目局部生產車間。苗詩雨攝
記者從四川協鑫鋰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沖獲悉,該項目研發的四款主流產品“未產已銷”,提前被多家批量合作客戶鎖定,完成了針對多家大客戶的送樣測試。電芯廠反饋的數據顯示,應用協鑫的正極材料,電池充放電損失僅5%左右,下一步還將降至約3%。
未來2年儲能單位成本或降至0.2元及以下
根據《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到2025年,我國鋰電儲能累計裝機規模有望達到5000萬千瓦;到2035年,則有望達到6億千瓦,市場空間超2萬億元。隨著儲能市場爆發,當下儲能行業平價化進程受到各方關注。就行業熱點問題,《華夏時報》記者也進一步采訪到了朱共山。
朱共山向記者表示,僅是其在鋰電儲能領域的技術研發,協鑫集團已經花了9年的時間。未來有可能新型儲能的單位成本降至抽水蓄能以下,2025年前后達到0.2元左右甚至更低。
“目前該儲能材料項目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到光儲同壽,目前光伏最長壽命已達到25年,單位成本也降低約0.1元左右。未來隨儲能能量密度提升,壽命增長,儲能單位成本也有望降低。”朱共山表示。
朱共山也向記者透露,鋰儲能方面,協鑫作為全球“光+儲”領域唯一一家擁有上游儲能材料與頂尖技術的企業,率先提出并實現“光儲同壽”,依托全球唯一的一步物理法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領先技術,有信心通過大幅降低儲能材料成本,為儲能產業進入低成本、長壽命、高循環、高安全的發展通道而保駕護航。
朱共山:儲能競爭是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儲能行業的爆發式增長,賽道涌現諸多“賽手”。在朱共山看來,資本及新企業的進入,對于行業來說并非壞事。
朱共山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儲能行業前景向好,企業進駐是件好事。
朱共山表示,“行業要發展,市場要擴張,在企業進駐的過程中,行業會拉開技術革命,這一過程推動行業不斷進步。所謂過剩、衰退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企業在發展中,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價格戰對利潤空間造成擠壓,但真正的強者是扛得住時間考驗的。”
6月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藍皮書中也指出,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環節。通過儲能的規模化應用,電力系統由傳統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融合互動轉變,從而實現安全、綠色、高效三個發展目標的統籌協調。
“未來儲能市場競爭中,考量的是企業科技水平,產品品質、成本以及市場等核心因素。要提高產品品質、提高服務品質、提高客戶的品質,整體成本控制要通過科技手段提升。”朱共山向記者表示。
回到協鑫集團在儲能方面的規劃,記者也了解到,未來3年,協鑫集團規劃在四川、江蘇、江西、貴州等地新建多個產業基地,將儲能材料年總產能提升至300萬噸。
責任編輯:張子鵬 主編:張豫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