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水平和勞動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2021-03-24 14:29:59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從五育融合生態系統的構建來看,當前勞動教育和美育是兩塊最需要彌補的短板,其中,修復勞動教育尤其是農村勞動教育的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當下,農村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水平和勞動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從我對農村校長的訪談來看,農村校長普遍反映,盡管深知貫徹勞動教育的方針政策以及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農村學校沒有土地資源,缺乏資金保障,又面臨安全問題,再加上家長和學生普遍擔心勞動教育會占用學習時間,實施難度大。有校長認為,比起勞動技能的缺失,更讓人憂心的是由于隔代教養,農村學生容易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以及產生不懂得孝親敬老的價值觀錯位問題。

事實上,農村學校難以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既有上述提到的來自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受師資力量薄弱等影響。與此同時,一些校長缺少對創造性勞動教育內涵及其重要性的充分認識,勞動教育創新能力不足,也是其難以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隔代教養阻礙了創造性勞動教育的開展。城鎮化進程下,隔代教養帶來了父母家庭教育的失責,外出務工的父母無法及時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另一方面,父母由于心存愧疚,在金錢方面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不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容易造成孩子不懂得金錢是通過勞動獲得的。父母的缺位,長輩的縱容,長此以往,將使農村孩子缺乏勞動意識。

其次,傳統勞動觀念阻礙勞動教育的實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二元對立的勞動觀念認為腦力勞動高于體力勞動,長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使一些孩子認為體力勞動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有的學校將勞動作為對學生處罰的手段,這種錯誤做法也加劇了認知上的誤區。勞動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異化成了“懲罰教育”,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抵觸心理。這種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勞動教育看上去很美,卻難以真正落地。

再者,一些農村學校應試觀念根深蒂固,在課程設置上以應試為首要考量因素,過分關注考試和分數,僅僅注重知識的灌輸。身處應試教育的枷鎖中,面臨著升學壓力,導致學生分數至上,一切與考試無關的課程都進入選修甚至不修的境地,勞動教育陷入“可做可不做”的邊緣地帶。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職業形態的多重變革,那種有意無意將農村勞動教育等同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工、學農”的思想與實踐,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實際,必須重新認識新時代農村創造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教育的內涵、外延和深意。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當下,農村學校的勞動教育如果簡單地停留在體力勞動和機械勞動上,勢必會使農村學生視勞動為苦差,產生排斥心理。

在未來,創造性勞動正逐漸取代重復性勞動,勞動教育應突破傳統認知,整合勞動教育資源,更加注重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由勞動生產轉向勞動創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村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絕不是多加一門勞動課,或者僅僅讓學生進行形式化的勞動活動那么簡單,而是應以創新性的勞動教育方式,使勞動教育獲得真正成效。變革的起點,首先應明晰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什么樣的勞動教育,以及農村學校如何突破時空限制,更好地協同家庭、社會的力量,實施深層次的勞動教育。

以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曹小學“農耕勞動教育”為例,學校周邊不僅有大片農田、果園,也有工業園區,這使得學校在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主體的勞動教育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學校立足創造性勞動教育,以“一育”牽“四育”,設計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和以勞育美的課程內容,通過跨學科、跨場所、跨主體、跨行業來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開展契合學生實際和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活動,推動理念、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協調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情感勞動三維共進,有效促進了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人格健全。

以往我們在探討勞動教育對農村學生的重要性時,往往重視的是勞動道德、勞動認知。事實上,在進行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時,如果僅僅從學生勞動認知入手,很難起到應有的效果。應從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從日常生活出發,對學生進行體驗式的勞動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中的勞動教育,還是家庭日常勞動或者社會服務,均要在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以勞成人,生長出教育的價值意蘊,同時又要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和資源條件,使勞動教育走向整合性的實踐路徑。

總之,有勞動未必有真教育,校長們要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從細微處入手,引導和激勵農村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產的事情學著做,公益的勞動爭著做,創新性勞動嘗試做,審美的勞動樂著做,最終讓農村學生的勞動教育價值觀更加全面。還要協調好家庭、學校、社會的關系,使得勞動教育啟蒙于家庭,強化于學校,泛化于社會,實現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的有機整合和融合共生。我們應該明晰,勞動教育本身產生于時代背景中人的發展的需要,在農村勞動教育目的層面上,應回歸到“以勞促智、以勞樹德、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層面上來,使五育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促進人的全方位發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