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持續引發廣泛關注,除了一大批造型精美的國之重器外,在多座祭祀坑發現的絲綢殘留物也成為這次的重要發現,再次實證古代四川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起點的包容與開放。四川師范大學推動傳統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湯洪新著《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2020年12月出版)中,正是從絲綢、蜀布等多個方面探討了古代巴蜀與南亞的互動交往,作者的論點再次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實證。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8年,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應時成立,學院整合學術資源,匯聚研究力量,立足本土,窮本溯源,著重開展了四川歷史名人、巴蜀方言與民俗、南方絲綢之路等重點項目研究,于2020年入選全省第一批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
3月28日,記者走進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探尋巴蜀文化研究文脈的積淀與傳承。
壹
探古蜀歷史之源
求巴蜀文化特色之本
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中華傳統文化學院院長王川介紹,早在2001年,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就已成立,幾代學人立足巴蜀,充分挖掘巴蜀文化寶藏,在巴蜀哲學、歷史、文學、方言、美學等領域形成獨特研究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成立后,在此基礎上,開展實施蜀山學者建設工程、巴蜀文化闡發重點項目工程、四川歷史文化名人喚醒工程等重點工程,延續巴蜀文化研究文脈的同時,不斷探尋巴蜀文化之本、拓展巴蜀文化研究外延。
如今伴隨著三星堆發掘的持續深入,各種古蜀時期的器物再見天日,神秘而獨具特色的三星堆古蜀文明越發引起世人的興趣。“從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來看,古蜀文明一直是開放包容的。古蜀文化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古代巴蜀的本地文化,也接受了其他外來文明的影響。除了受到中原、長江中游等文化的影響,古蜀文明與世界文明也有著廣泛的聯系。”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教授段渝,多年來持續對古蜀文明進行研究,就古蜀文明來源問題進行了詳細闡釋。
2021年11月,段渝新作《發現三星堆》出版,對三星堆文化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進行了解讀。
“三星堆文明雄踞西南,連續發展千年之久,這與它深深根植于博大而深厚的基礎分不開,即它是立足于農業的長足發展、手工業的巨大進步、商業貿易關系的廣泛建立、科學知識的積累創新,以及與其他古文化的密切聯系和交流。”在書中,段渝從文明前夜、青銅器、古蜀王國的政治形態等方面闡述三星堆文明的內涵,對三星堆文明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經濟貿易等方面,以及三星堆文明與中原及其他地區文明乃至西亞古代文明等都進行了科學、詳盡地描述,全面系統探討了神秘的古蜀文明,探求古蜀歷史之源。
段渝還總結了巴蜀文化的幾大特征:一是社會特點方面,巴蜀文化伴隨著不同歷史階段“五方雜處”的移民文化而不斷傳承又不斷更新;二是學術傳統方面,北宋理學家程頤有“易學在蜀”的說法;三是巴蜀文化往往表現出“水庫”特征,不斷向外輸出高文化人才,又不斷從外引進高文化人才;四是在巴蜀古往今來的精神生活當中,也存在閉塞、保守、貪圖安逸、小富即安等消極思想和行為方式。
從學者的視野解讀巴蜀文化的本質特色,引發學界更多的關注,對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貳
以南絲路為核心
拓展巴蜀文化研究外延
“許多人登峨眉山,少不了隨身攜帶一支邛竹杖,以其為助力,也可以對抗一下峨眉的‘猴居士’,但大家是否知道,這一支細細的邛竹杖其實承載著巴蜀與南亞千年的中外交流……”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作者湯洪從這個有趣的話題開始談起。
據《史記》中的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卻意外發現了來自巴蜀地區的蜀布與邛竹杖,得知早已存在一條從四川通往南亞及中亞地區的“蜀身毒道”的貿易通道,也是如今所稱的南方絲綢之路。湯洪在新著中,也專門用一個篇章來討論邛竹杖所蘊含的文化交流的豐富內涵。
“立足巴蜀,以南方絲綢之路為核心探討中華文化與西南區域文明互動的研究,是近年來我們聚焦的一大重點課題,也是學校著力打造的高端智庫之一。”王川表示,近幾年來學校連續舉辦了與南方絲綢之路相關領域的學術研討會,推出了《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叢書:歷史越千年》《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等專著,聚焦南絲路研究另一項重大項目《古代巴蜀與南方絲綢之路區域的政治互動》的研究專著,書稿正在校對之中,即將出版。
“目前,隨著學術界的不斷研究與探討,南絲路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南絲路開辟的時間、線路、功用等大致得以確定,區域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研究得到重視。”湯洪說,自己則開始嘗試把南絲路研究置于古代歐亞文明的宏大背景下,以更宏闊的視角來探討。
《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使用了包括出土考古資料在內的大量文獻資料,將古代巴蜀文明置于整個歐亞大陸板塊文明體系之中,較為系統地研究了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明交流過往,出版后引發學界的不少關注。
在這本專著中,通過多年田野調查和案頭工作,以考古文物與歷史文獻結合方式,梳理提煉了蜀蠶與絲綢、蜀布與邛竹杖的早期外貿、茉莉與茶的完美邂逅、巴蜀久遠的井鹽生產與南路外銷、象牙與海貝的奇幻之旅、琥珀與南亞的時空交流以及李白的印度文化情結等12個篇章,深入探討這些文化因素在古代巴蜀與南亞雙方的生成與傳播互動。湯洪表示,在進行相關研究時,希望不僅能客觀真實地闡述巴蜀過去的歷史,更期待能為擘畫未來巴蜀乃至中國與外界溝通交流提供一些思路。
叁
聚焦四川歷史名人
追本溯源并挖掘時代價值
一代女皇武則天,其傳奇經歷至今產生著深遠影響。從一名普通女子到一代女皇成長軌跡是什么樣的?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文學作品中對于武則天的功過是非有著哪些評判?在武則天的家鄉廣元,還流傳著哪些與其相關的民俗?廣元千佛崖元代西夏人題記與武則天有何關聯?
這些問題,在2021年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等共同編纂出版的《武則天歷史文化研究》第一、二輯中,都有著詳實的學術探討。據悉,這是目前國內不多見的專門研究武則天歷史文化的系列學術論文集,從豐富的視角還原這位四川歷史文化名人原貌,并探討其當代價值。
2017年,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啟動,先后推出兩批共20位四川歷史名人。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勇介紹,在此背景下,四川師范大學提出窮本溯源,實施四川歷史名人闡發工程,已先后成立“揚雄研究中心”“武則天研究中心”“張栻思想與蜀學研究中心”等幾大歷史名人研究中心,“李調元研究中心”正在創辦之中。該工程除了從文化溯源的角度研究歷史名人所代表和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及精神品格,也充分挖掘歷史名人的當代價值,探索讓歷史名人走進今天的現實生活。
武則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董春林介紹,立足于目前已立項的4批次近60個項目,圍繞武則天研究中心所規劃的5個研究領域,形成了5個研究團隊:武則天文獻整理團隊、武則天與巴蜀文化研究團隊、武則天治國理政思想與社會轉型研究團隊、武則天與女性文化研究團隊、武則天研究與四川經濟文化建設研究團隊,重點對與武則天相關的歷史文化、文藝作品、資源開發等進行了研究。
在立項項目中可以看到,既有《中國民間文學中的武則天研究》《中國近現代戲劇對武則天形象的重塑研究》等偏于理論類項目,也有《武則天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武則天飲食文化美食產品設計及研究》等偏于實踐類項目。此外還通過校地合作,與廣元皇澤寺博物館攜手探索文旅融合的落地實踐,雙方成為緊密協作的戰略合作單位。
同樣,揚雄研究中心成立后,也與揚雄故里——成都郫都區進行校地合作,通過共同開展學術研討會等,對揚雄文學、語言學、哲學思想以及名人文化資源應用、名人文化普及推廣實踐等領域開展研究。
肆
推廣普及
讓優秀文化走向中小學校園
2019年,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聯合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等共同主辦武則天研究高峰論壇,讓武則天“走進”中學歷史課堂,也吸引了許多中學生參與其中,為女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設計了導游詞、美食、服飾妝容等,展現出蓬勃的傳承生機。
王川表示,除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公眾化普及、推廣,服務社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學院的任務,尤其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進行了多方面的積極探索。
為此,學院充分發揮課堂學科教育的優勢,編寫了一系列中小學校本課程教材,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大禹出生地在哪里?李冰有什么樣的功績?李白為什么被譽為“詩仙”?這些問題,在學院主編的《我的家在巴蜀》(初中版)、參與編寫的《巴蜀歷史文化名人》中小學讀本中,都能找到生動明晰的答案。
此外,整合巴蜀歷史文獻、非遺民俗、民族音樂等優勢資源,與省內多所中小學共建了經典誦讀、川劇、年畫、藏羌彝音樂等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指導中小學建設50門左右的巴蜀文化傳承特色校本課程。
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且知名度高。據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陽家全介紹,目前學院組建了紅軍長征在川康、四川革命文物等研究團隊,重點為在搜集整理長征文獻的基礎上,形成紅軍長征在四川的學術研究著作,傳播長征文化,講好長征故事,傳承弘揚長征精神,同時服務社會,推動長征文化資源的開發。在學院的支持下,學院鄒敏副教授、朱曉舟副教授主編的《紅軍長征與四川史事研究》一書在2021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