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創新“三高”人才培養模式助力高職教育發展
2022-06-02 08:41:07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一所學校有沒有活力,關鍵看學校有沒有正視責任的大氣與勇氣;一所學校有沒有希望,關鍵看學校有沒有擔當責任的銳氣與正氣。

航空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產業,是國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運輸的物質支撐,航空裝備產品更是大國重器。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與中國航空工業同根同源、血脈相承的高職院校,自1965年建校以來,始終秉承“航空報國 追求卓越”的精神,堅持“服務航空、服務國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精準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與時代、行業、產業同頻共振,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航空產業急需的具有較高知識密度、技能水、技術能力、職業素質、奉獻精神的“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以下簡稱“三高”)一線從業人員,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釋放源源不斷的動力。

學校創新的“三高”人才培養模式為新時代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動示范,值得學與借鑒。

不忘初·牢記使命

57年前,為積極響應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德勝中級技術學校應運而生。

一路走來,學校一步一個腳印,攜著由責任擔當轉化的動力,主動適應航空產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發揮航空領域的辦學優勢,與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等頭部企業合作探索,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文化共融、資源共享、發展共贏”為合作理念,成功探索出“名企引領、名校主導、優勢互補、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發展辦學路徑,創新“產教、軍民、科教”“三融合”、“產業、專業”“兩共生”、“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兩同”共進的“三融兩生兩進”辦學模式,形成多元開放合作的辦學格局;創新“精準設置、聚力共建、集群發展”專業集群化建設模式,實現專業與產業并跑甚至領跑;創新“黨建引領、三層改革、文化賦能”分類分層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破解了一個個難題,成功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征、行業特點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途徑,形成了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具有全國影響的“三高”人才培養系統解決方案,顯著提升了服務航空產業發展的能力。

勇于創新·踔厲奮發

——應局:直面短板,認真梳理問題清單

問題是創新的起始點,也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學校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現階段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辦學難合作、專業難建設、人才難培養等問題,認真梳理問題清單,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積極探索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

——破局:精準施策,探索“三高”培養方案

發現問題,就要一個個破解問題,學校精準施策,科學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出實招,見實效,使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一是創新“三融合”,增強學校辦學活力,有效破解辦學難合作的問題。

堅持融合發展,創新“產教、軍民、科教”“三融合”辦學格局,形成命運共同體。搭建融合發展臺,建成全國知名高職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服務創新臺,有效服務航空產業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學校牽頭組建包括航空工業成飛公司在內的54家航空企事業單位和軍隊院校組成的行業型國家職教集團——“航空職業教育集團”,有效整合航空企事業單位資源,助推航空產業發展;聯合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公司等32家企業發起“四川省無人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受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委托,聯合38家企事業單位發起成立“四川省退役軍人教育培訓聯盟”;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批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學校,軍地協同搭建士官人才培養臺。學校聯合航空工業成飛公司等組建省級重點實驗室——四川省模具產業智能制造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聯合中航無人機等成立成都無人機適航技術與標準研究所,與航空工業成飛公司共建航空智能制造創新基地,與瑞典海克斯康公司共建成都經開區數字化幾何計量公共技術服務臺,與瑞士GF公司共建具有國際先進水的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創新基地,是首批國家教育部門-瑞士GF智能制造創新實踐基地培育建設單位。

二是創新“兩業”對接,產業專業同頻共振,有效破解專業難建設的問題。

學校融入產業辦專業,確保專業設置的及時和引領,實現“產業、專業”“兩共生”。按照“對接產業、跟蹤技術、凸顯特色”的思路,與頭部企業適時開辦復合材料等新專業,實現專業與產業精準對接,并以產業技術發展引領專業建設,與航空頭部企業共建2個產業學院協同育人臺,搭建12個省(市)級協同技術創新服務臺,開展航空技術創新與攻關,建成四川省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相互融通。

學校構建“精準設置、聚力共建、集群發展”的專業集群建設模式,充分發揮頭部企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等領先優勢,確保專業設置在教育領域引領、與產業發展并跑,推動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以“聚力共建”為核心,集聚整合校企優質資源,實現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實現專業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融;以“集群發展”為路徑,推動專業群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為學校育人提速、企業發展培優、社會進步賦能提供專業集群化發展整體解決方案,確保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高度契合,以及專業建設的領先和先進

在具體實踐中,以“預研介入、試制培養、量產供給”的專業設置思路,跟蹤航空裝備型號預研,超前設置專業,同步型號試制開展人才培養,確保人才供給與尖端型號武器裝備量產人才需求相適應。學校集聚校企優質資源建高水專業,成立院士領銜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航空特級專家為產業學院院長、尖端無人機總設計師為專業帶頭人、技能大師為兼職教師,打造“專家+名師”的團隊;聯合知名企業,在航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共建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為一體的實訓基地。學校還按照“資源效用擴大,服務能力倍增”的原則,沿航空技術鏈全面布局專業,重點發展由核心專業引領的飛行器制造技術、飛機運營服務、飛機機電設備維修三大專業群,實現專業結構與航空產業結構相契合。

三是創新“兩同”并舉,校企雙方共贏發展,有效破解人才難培養的問題。

學校基于校企雙方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觀,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實施分類分層校企協同育人,以黨建引領為保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涵,確保人才培養“政治正確,方法科學,落實到位”;以“三層改革”為核心,實施分類分層化定制式培養,系統推進“三教”改革,實施高效課堂改革,確保“三高”人才培養落地見效;以“文化賦能”為支撐,強化產教、校企文化融合,應用先進的航空文化育人,形成工匠精神實踐育人生態,全面提升內涵建設水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具體實踐上,按照“政治正確,方法科學,落實到位”的原則,二級學院與企業分廠開展“黨建結對共建”活動,促進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校企協同推進“專業、課程和課堂”三層改革。深化現代學徒制和軍地協同定向士官培養,以“世賽班”“五軸工藝班”等形式開展分類分層定制式培養。以人才培養目標精準定位為邏輯起點實施“三教”改革,將行業標準、證書標準、世賽標準、科研項目成果融入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建構出“崗課賽證研”“五融合”的課程體系,打造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實施系統化教學設計,開展高效課堂革命,建構“四個三”高效課堂革命的路徑與技術。應用先進的航空文化育人,營造“嚴慎細實 精益求精”工匠文化氛圍,推進航空文化進專業群、企業文化進專業、職業文化進課堂;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傳承航空文化和絕技絕活;設立成飛俱樂部,開展企業文化宣介、航空知識競賽等活動,培育學生航空報國精神

百煉成鋼·桃李芬芳

經過不斷的創新、錘煉、實踐、再創新,現如今,隨著“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深入推進,學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專業建設方面,學校充分利用頭部企業擁有的人才、技術和管理優勢,校企合作建成全國首批示范職業教育集團、四川省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國家“雙高”專業群1個、省級“雙高”專業群2個、國家示范專業點2個,建成了專業齊全、實力強勁的航空專業集群,學校向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輸送大量大學畢業生,與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是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第45、46屆世界技能大賽制造團隊和飛機維修兩個賽項的國家集訓基地。

人才培養方面,5年,學校為國家重大航空工程型號研制和生產輸送了萬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畢業生中涌現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張泰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教練邵志永,全國技術能手白強,全國三八紅旗手、探月工程優秀個人孟慶微,“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成員、川航十佳青年吳詩翼,天府工匠周樹強等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據不完全統計,畢業入伍的士官生中有474人次獲得“優秀士官”、“四有”優秀士兵等榮譽,多人榮立三等功,12人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任務。

令人欣喜的成績背后,是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對人才培養的不懈探索與實踐。未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加昂揚的姿態,不負社會與時代的期望,釋放蓬勃與激越的力量,為我國航空產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標簽: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人才培養 航空交通運輸 德勝中級技術學校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