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四川城市職業學院作為四川省“雙高計劃”建設培育單位,協同成都師范學院等高校、成都市中和職業中學等中職學校和數十家企事業單位,構建“專本融通、四方協同”教改共同體,聚力中職教師隊伍建設新要求,著力解決新時代中職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與內涵要求、機制保障與路徑優化、師資保障與內生發展等問題,通過整合中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優勢、高師院校師范教育優勢和企業行業實踐實訓優勢,堅持“職業性、師范性、發展性”改革思路,確立了“三師四能”中職教師培養定位,構建了“專本融通、四方協同”育人機制,培養了大批優秀中職教師。
“三師四能”重樹理念
面對現代職教體系建設重大戰略,對標中職教師隊伍建設新要求,秉持“大先生觀”,上頂國家戰略和專業標準,下立區域實際和學生需求,聚焦中職教師培養培訓改革,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明確了“教師+導師+工程師(技師)”角色新定位,構建了“專業能力+職業能力+教學能力+育人能力”能力新結構,加強“三師四能”中職教師培養定位研究,研究成果獲省廳級獎8項。
“融通協同”創新機制
立足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新任務,秉持“大職教觀”,構建了“專本融通、四方協同”中職教師培養新機制。
實施“專本融通”。統籌四川城市職業學院等職教優勢和成都師范學院、四川師范大學的師范優勢,聯合開展“3+2”專升本中職師范生貫通培養、“3+0.5+0.5”本科中職師范生交流培養、“4+1+0.5+0.5”中職教育碩士貫通培養等,培養汽車服務與工程等10余個領域中職教師;推進互換頂崗、跨校培訓、資源共建、聯合教改,共建國家和省級一流課程等。
開展“四方協同”。協同成都師范學院、四川師范大學、中和職業中學,聯合7個市州、50余家企業和60余家中職學校,構建中職教師培養共同體,開展培養研討、培訓研修等,共建國家和省級特色專業、一流專業、應用型示范專業等。
“兩實四訓”搭建平臺
以能力提升為導向,聚力優化中職教師培養路徑,建立了“兩實四訓”中職教師培養新平臺。
強化“兩類實踐”。強化企業實踐,遞階推進“觀摩—研習—實習—頂崗—掛職—駐廠”一線實踐;強化教學實踐,分類開展“師帶徒—觀課—賽課—集體備課—磨課—人人過關”能力訓練,共建國家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10個。
共建“四大訓練”。共建“職教師資專業能力實驗教學中心”,依托中心,聚力黨性教育、師德教育、職業精神教育等內容,做優思政提升,加強全國黨建“樣板支部”等系列建設;聚焦課程、課堂、教法、實踐,做強校內訓練,構建全程化、進階式實訓體系,開展系列培訓;著力高師師資培訓、中高職頂崗實訓、職業院校組團培訓,做好跨校培訓,堅持優勢互補、雙向促進,組織開展師資培訓;通過“定期下廠”“教師駐廠”“頂崗掛職”等方式,與50余家企業協同開展師生企業實踐,深度開展國家教育部門產學協同項目等,深入推廣產教融合。
“兩院四項”優化環境
聚焦職教師資內生發展新需要,秉持“大發展觀”,堅持強化支撐服務,構建了“兩院四項”教師發展新環境,促進教師“做中學”“教中改”。
創新兩院機制。優化專業學院,推進“大部制”,打造專業教師隊伍,實施專業導師制,聚力主責主業,打造專業化育才隊伍;創新社區書院,創設住宿制書院,配備社區輔導員,打破專業、年級限制,創新育人模式,打造專業化育人隊伍。
推進四類項目。做寬教學項目,推進教研改革,開展國家和省級系列教研教改項目;做實育人項目,深化立德樹人,支持課程思政、實踐育人項目等系列項目創品牌、出特色;做優科研項目,促進專業發展,支持系列縱向、橫向項目,強化校企協同、深推產學研合作;做強服務項目,深推產教融合,支持開展技術服務,緊密學校與行業企業聯系。
“一診三評”完善考核
改革評價體系,完善了“一診三評”教師考核新機制。
強化質量診斷。構建“五縱五橫雙引擎一平臺”,實施全員目標管理;組建“大質量”部,履行“決策—生成—建設—服務—監控”職能;堅持持續改進,強化“大循環+小循環”“考核性+自主性”,構建“診斷—激勵—學習—創新—改進”機制。
改革教師評價。從教學、科研、育人、服務四維度推進分類評價,探索“個人貢獻度+單位平均貢獻率”的發展性評價,強化“實名打分+公示考核+意見反饋”的公開評價機制。
輻射引領 成效顯著
聚力職教主責主業、強化教書育人,實施中職教師培養模式改革以來,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的契合度持續增強,在中職師資培養培訓等方面取得了明顯實效,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顯著提升,為高職院校開展“三師四能”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鮮活范例,成果經驗被同行院校廣泛借鑒,教改成果獲四川省2021年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