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如一家” 蘇陜協作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
2022-11-03 09:25:39 來源:江蘇教育報
1
聽新聞

不久前,南通大學外籍教師Pedro和妻子王蘇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陜西漢中的獼猴桃。奇怪的是,幾乎每個獼猴桃上面都有小塊霉斑,有些甚至已經腐爛,完全無法食用。

“這些獼猴桃都感染上了真菌病害。”王蘇妍說。獼猴桃是漢中重要的經濟作物,可是真菌病害傳染強,根治困難,果農們因此損失慘重,苦不堪言。對此,王蘇妍夫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盡快弄清這些獼猴桃的致病原因,兩人立刻鉆進實驗室,從染病的獼猴桃上分離出一種真菌——黃曲霉菌,并著手開始尋找“解藥”。

其實,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幫扶漢中了。作為長江經濟帶沿岸的兩個重要城市,漢中和南通結為對口幫扶城市,雙方借助蘇陜協作大臺相互合作,催生出一大批產業項目,現在“親如一家”。

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年來,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多教師都如王蘇妍夫婦一樣,不斷從黃土地到鹽堿地,從田地間到實驗室,發揮專業特長,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這是袁隆爺爺的畫像!”“快看!牛背上有個小仙女!”南通都市農業公園的試驗田內,一群小朋友呼朋引伴,不亦樂乎。讓他們興奮的景象,是由紫色、黃色、綠色等不同顏色的水稻“繪制”而成的一幅幅 “畫”,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由南通大學農學博士趙祥強精心設計的稻田畫,占地足足30畝,都是利用耐鹽堿水稻育種研究選育出來的材料,后期稻田畫的維護也采用生態農業的養護方式,不打任何農藥,維護生態衡。

自從2005年博士畢業后來到南通大學工作,趙祥強一直從事鹽堿地水稻研究,致力于培育能在鹽堿地上有良好生產的優良品種。2009年,趙祥強的鹽堿地種植水稻研究在如東環漁村邁出了實質的第一步,他將實驗室內篩選出的稻種搬到了試驗田;2014年,該校在啟東校區劃撥出10畝地用于試驗,經過連續多年的反復試驗,趙祥強建立了重度鹽堿地改良技術體系和水稻耐鹽表型分型標準。

在鹽堿地水稻育種過程中,趙祥強還有了新的嘗試。他發現年來彩葉稻種植在鄉村旅游景點開發中很受歡迎,這些原本對水稻育種沒有太多價值的品種竟然能華麗轉身為網紅元素。這讓趙祥強轉變了思路,“如果把產業鏈拉長,賦予傳統農業一些新的功能,或許會給鄉村振興帶來新的活力。”

2018年4月,趙祥強首次嘗試在鹽堿地里種植稻田畫。他在通州灣科創城不遠處的農田里,創作了“紅星照耀中國”“功夫熊貓”兩幅稻田畫,新穎別致的景觀稻田吸引不少觀光游客前來“打卡”。

“無論是在鹽堿地上培育水稻優良品種,還是創造出稻田畫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都是致力于為群眾服務。面向鄉村振興主戰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就是我的夢想。”趙祥強說。

在南通大學,一盆花瓣飽滿、色澤艷麗的蝴蝶蘭吸引了往來人群的注意。這盆蝴蝶蘭花期長達半年以上,每一枝都有10來個紅色花苞,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

這盆蝴蝶蘭是南通大學教授張健的成果。作為一名風景園林科技工作者,他為高檔花卉的品種選育及后期栽培提供技術支撐。“以前南通沒有自己的年銷花產品。以蝴蝶蘭為例,產地是山東和上海兩處。但山東的蝴蝶蘭花期短,品相次,上海的又價格昂貴。此外,蝴蝶蘭的傳統花期是春末,與需花量旺盛的春節剛好相悖。”

為此,從2018年4月起,張健開始著手研究蝴蝶蘭新品種選育,目前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想讓它什么時候開花它就能什么時候開花,只要澆澆水就能長得很好,而且花期長達6個多月。現在我們培育的蝴蝶蘭約占南通高檔花卉市場的40%。”張健自豪地說。

如今,張健又有了新的攻關目標。目前我省濕地面積約282.2萬公頃,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林木抗逆育種的研究將成為未來園林研究的重中之重。“現在我們已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省重點研發等多項研究,希望能通過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全面實現生態江蘇、美麗中國。”對此,張健充滿了期待。

“學院黨委始終把鄉村振興作為科研育人、思政育人的大舞臺,鼓勵師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服務民生和地方經濟建設,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作出貢獻。”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季凌燕說。

標簽: 鄉村振興 南通大學 陜西漢中 經濟作物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