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時提前了解未來農林行業發展動向,參與特色課程,利用實習實踐機會穿梭林間開展勞動調研;畢業后主動投身基層,服務地區行業所需……“林人們,提起精神來,鼓起勇氣來,挺起胸膛來,舉起手,拿起錘子來,打鐘,打林鐘!”新中國首任林墾部部長、南京林業大學重要歷史奠基人梁希先生向林人們提出的敲擊“林鐘”號召,南林大青年學子正躬身踐行。
“他們是被寄予厚望的‘新林人’。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路上,我們要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興林人’。”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表示。近年來,該校瞄準國家社會發展戰略需求,以“新農科”建設為引領,構建一流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更多知林愛林、強林興林的“金種子”。
提升“契合度”,專業與需求“零距離”
長期以來,農林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缺口大”和“轉行率高”的困境,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不銜接、不匹配是其重要原因。
“增強人才培養與未來農林業的契合度,就必須主動對接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培育新興林科專業,服務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南林大校長王浩分析說。此前,農林教育圍繞農業生產細分設置專業,學生“出爐”后往往面臨知識專一化、技能單一化、專業分散化等問題,難以應對“三農”事業復雜且多層次的需求。
為此,南林大將70個本科專業分為林科核心、涉林專業和非林專業三個圈層,以品牌專業為引領,強化林科特色,并以林業特色優勢推動其他專業實現特色發展。同時,利用現代生物、新材料、信息化、“智能+”等新技術持續為傳統專業注入新活力,引導學生向市場需求的方向前進。
“起初,我以為生物工程是個‘高大上’的專業,現在我明白了,它其實非常‘接地氣’。”南林大化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廖吉麗說。入學之初,她在專業課上了解到,提高畜禽自身的免疫力是避免畜禽瘟疫大規模爆發的關鍵。此后,她和同伴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研究,讓純度高、免疫性強、使用價格低且適用性廣的飼料添加劑——半乳甘露低聚糖工業化生產成為現實。利用這項技術,大三的廖吉麗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僅8個月就簽下超過800萬元訂單。
“國家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王浩表示,學校教學改革的速度要緊跟甚至領先農林業發展的步伐,在傳統專業煥發生機的同時,也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深化本科教育供給側改革。近年來,南林大增設智能制造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多個新工科、新農科專業。日前,該校又獲批增設智慧林業、人工智能和木結構建筑與材料等3個新專業。
得益于社會對涉農專業認識的積極轉變和學校人才培養理念的優化調整,南林大如今出現了招生就業“兩頭旺”的欣喜局面:一方面,生源結構持續優化;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專業相關度穩定在75%以上,林科畢業生中超過半數學生主動到基層一線,投身“西部計劃”“蘇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人數居江蘇高校前列。
注重“硬實力”,培養博學精專行業人才
“我們希望把在不同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有機整合,圍繞制約農林業發展的‘硬骨頭’,攻關護林‘黑科技’。”南林大林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岳子龍說。此前,在《植物病蟲害防治》公選課中,他認識了俗稱“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病,這種初期很難發現的病癥治理起來難度大,花費高。課后,他想到了本專業所學的高光譜監測技術。“如果在無人機上搭載高光譜相機,利用光譜反射率建模就可初步評估松林狀態,能大大縮減從發現染病到治理的時間。”想法得到教師、同學的肯定,岳子龍便組建了一支跨專業創新實踐團隊,開始深入研究。
“植樹造林”是很多人對林學的刻板印象。“其實,林業是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我們致力于培養的林業人才是精通天文地理、知曉生命萬象的博物學家。”國家教學名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周宏平說。
為豐富專業課程體系,南林大打造了一批面向全體學生、線上線下聯動的特色通識課程群,包括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社會認知、綠色文明、國際視野五大門類共212門課程,所有學生都必須完成至少2學分的生態文明類通識必選課。“通過通識課程全覆蓋,普及綠色發展理念與基礎知識,吸收林科優勢專業的營養,促進非林專業與林科專業間的深度融合,讓學生的身心充分浸染綠色。”周宏平表示。
農林課程離不開實驗教學。“疫情期間,登錄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就可以找到虛擬仿真實驗課,不在實驗室也能過一把做實驗的‘癮’。”南林大實驗室與基地建設管理處處長農春仕介紹說。近年來,該校針對部分實驗教學項目與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不緊密、與林業產業聯合不深入等問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構建虛實結合、產學研融合的實驗教學體系。
“滑坡是南方山丘區的主要山地災害類型,根系穿插和林冠蒸騰耗水,對提高滑坡穩定性作用顯著……”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土壤侵蝕原理》課程中,學生能以第一人稱視角自然快速融入虛擬場景中,深入理解根系抗剪抗拉、林木蒸騰耗水與邊坡穩定性的關系,身臨其境體驗南方山區淺層滑坡植物防治過程。
此外,南林大還搭建林木育種、森林保護、林業機械、土木工程、園林規劃設計、林業經濟管理、環境設計等林業全產業鏈整合式、綜合化實驗教學平臺,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實驗教學融合,拓展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新路徑。
厚植“農情懷”,從泥土芬芳中汲取力量
“涉林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學生的林業情懷。”王浩表示,盡早走進田間地頭,砥礪林志、激發林趣,對農林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如何讓小方竹變身富貴竹?2015年起,南林大“近竹者赤——方竹三效融合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團隊師生就將實驗室搬到貴州遵義桐梓縣三臺村。幾年來,團隊先后攻克了種苗品質較差、種植地域受限、低產低效等難關,首創的方竹種子育苗等技術獲得16項核心專利,并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農林業的科研創新永遠在路上,只有沾滿泥土的雙腳,才能充分汲取大地的力量。”團隊創始人、植物學博士生鄭笑說。
2013年以來,南林大每年組織100余支學生實踐團隊深入城鄉、企業,全校師生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于心、力踐于行。9年間,千余支實踐團隊、3000余名學子深入全國22個省份300多個自然村,開展“關于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問卷調查,收集調查問卷76082份,形成調研報告438份。通過對實踐地的考察走訪,實踐團隊了解當地生態情況與居民生態保護意識,結合發現的實際問題,以集中宣講、主題培訓等多種方式開展生態知識科普。此外,團隊師生還針對樹木栽培、森林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具體問題開展科技幫扶。
據悉,南林大還進一步明確生態素質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特色定位,廣泛開展生態文化活動,積極提升第二課堂活動層次,拓展生態文明教育途徑,努力營造生態文明教育氛圍。近年來,該校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定期來校,開展近400場“水杉”學術講堂,分享學術成果,暢談研究感悟。每年為期兩個月的生態文化節是該校的一場校園文化盛宴,生態文化高層論壇、大學生綠色科技展、市民課堂等40余項活動有效整合了學校生態文化教育資源,在學子心中播下生態報國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