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項目化學習的形式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靈活愉悅的時空經歷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學習與實踐,一直是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正小學尋找的“五育融合”路徑。學校基于“厚知識、會學習、樂生活”的學生培養目標,推出了“課后服務項目化”行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項目的選擇:探·用·融
在課后服務中引入項目化學習,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而且不會打亂其他課程的正常教學計劃和進程。學校根據實際需求,建構了精品項目、種子項目、學科項目3種模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個性化學習和興趣化學習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精品項目。精品項目需要利用學校的科技生態館、香草園、操場、專用教室以及VR系統等,以師生共建、優化校園空間為目標,探索人與空間、人與智能技術的交互學習方式。以“清風池水質清潔方案設計”為例,項目基于科技生態館學習空間,本著對環境的尊重、保護和再利用理念,以“打造生態校園”為最終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識查詢、團隊合作、設計分析、交流分享等多種方式,理性思考在生態發展的前提下如何設計清風池水質清潔方案,進而完成打造生態校園的最終目標。學生通過對校園水樣和周邊水樣的采集,學習水質抽樣調查和水質分析比較方法,了解清風池水質污染原因,與五年級“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學習內容相結合,設計具體可操作的清風池水質清潔方案,最終打造節能環保的生態校園,提高校園環境品質。
種子項目。種子項目著重解決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項目來源是調查問卷,通過分析找到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再找到與項目匹配的種子教師。問題來源于學生又具有挑戰性,因此能夠吸引學生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的學習成果也能夠應用于校園的生活和管理中,讓學生收獲成就感,真正成為校園“小主人”。在開展“我的健康我做主”項目時,教師首先拋出問題——怎樣才能吃到自己喜歡又有營養的午餐呢?學生參觀食堂后廚,調查同學的飲食習慣,查閱關于食物營養的資料,討論制訂餐譜……一系列學習過程需要學生像“營養專家”一樣了解不同食材的營養價值和搭配方式,還要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有機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感受了美食文化,而且為學校改善營養午餐搭配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科項目。學科項目是一種將項目化學習融入學科拓展活動的學習模式。比如,開展“校園廢棄物再創造”項目時,教師在學生的勞動服務中融入“環保小衛士”主題,以“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將影響校園環境的廢棄物再利用并制作精致的藝術品”為驅動性問題,按照發現問題、選定內容、設計方案、制作成果、交流展示、總結評價的步驟進行。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實地觀察,記錄觀察情況,動手制作環保材料作品,不斷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綜合實踐能力。
實施的路徑:研·演·創
學校根據項目化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設計了不同的實施路徑,有的成果主要以表演形式呈現,有的需要動手制作一個作品或模型,有的則更加注重研修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獲得。
研修:像科學家一樣鉆研。學生圍繞一個驅動性問題,一般是真實的社會或學校問題,以小組形式展開研究,最終以研究報告形式匯報學習成果。以“生態館開放管理制度研究”為例,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步,驅動問題,明確任務。通過驅動性問題“為了生態館能夠日常對學生開放,你能制定預約和管理制度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了解生態館開放的需求,明確項目的研究任務。
第二步,設計問卷,問題調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實地調查研究,采集、整理調查并綜合分析數據,獲取參觀時間、參觀過程、預約方式等相關需求。
第三步,查閱資料,形成方案。學生查閱各種場館管理資料,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依據生態館的實際情況形成初步方案。
第四步,撰寫報告,修正報告。根據前期調查、搜集的相關資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生態館的預約、管理制度設計,然后經過同伴、教師、專家等評價論證對方案進行修改。
第五步,成果發布,迭代改良。根據制定的管理制度向部分師生開放生態館預約,在生態館試運行過程中不斷改良方案,最終向全校師生發布最終版管理制度,真正發揮管理制度的應用效果。
演藝:像藝術家一樣表演。學生圍繞某個主題進行創意編排,形成舞臺劇、演講、演奏等形式的作品。從編創到演出的過程中,學生既要借鑒已有作品,又要將自己的創意融入作品,最終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真實表達出來。以音樂學科的“生活交響樂”為例,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步,明確任務。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造音樂節奏進而產生“生活交響樂”?如何充分利用低年段學生對生活中物品的好奇心,為學生提供與實際生活關聯密切的學習任務?教師認真思考相關問題,從中提煉出明確的項目任務。
第二步,欣賞作品。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直接創作作品是有難度的,欣賞相關作品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生活交響樂”的概念和形式,同時也能夠掌握作品創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步,構思作品。欣賞相關作品之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活中蔬菜、水果、器具等物品的音色,用電子產品記錄這些聲音,繼續探索創作音樂的方式。
第四步,創作作品。作品創作是演藝類項目化學習的中心任務,學生不僅需要好的構思,而且需要將構思用恰當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經過反復思考和論證,圍繞生活中的物品選擇合適的歌曲進行伴奏,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嘗試創編曲目。
第五步,成果發布。成果展示以學生演奏為主,在演奏過程中表達自己的音樂情感,最終由老師和同學對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創造:像工程師一樣構造。學生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創作作品或優化已有作品,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在反復改良作品的過程中體驗“工匠精神”。以“制作智能測溫儀”為例,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步,明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智能測溫儀應該有什么功能,外觀可以是什么樣的,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通過問題分析,進一步將任務進行分解。
第二步,前期研究。在制作智能測溫儀前,學生從不同應用場景和領域了解當前測溫儀的種類和工作原理,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和網上搜集的資料,對測溫儀進行深入研究。
第三步,設計方案。根據對測溫儀的了解,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功能、材料、技術、外觀等角度進行創意設計,繪制智能測溫儀設計圖,進而明確自己還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根據學生的方案提供輔助資源和相關幫助。
第四步,創作作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合作學習,有的負責設計外形,有的負責智能硬件編程,有的負責測試改良,最后制作出成熟的作品。
第五步,成果展示。所有小組帶著自己產品,圍繞“是否完成設想功能”“產品是否足夠智能化”“功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等方面進行展示和評價。
成果的評價:玩·說·賞
對于項目化學習的評價,學校采用了“玩一玩”“說一說”“賞一賞”3種方式,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不同的項目學習中獲得積極的體驗。
玩一玩。在“玩一玩”項目評價中,學生需要在體驗中感受成果、完善成果。以“趣味拼音游戲棋”為例,棋面內容由拼音組成,參與者輪流轉轉盤,如果轉到拼音格,需要正確讀出上面的拼音從而獲得對應積分;如果轉到“機會卡”“命運卡”,需要正確完成上面的任務從而獲得對應積分;如果轉到“兌換”格,可以用積分兌換火箭的某個部分,最先集齊5個火箭結構的獲得勝利。學生在玩游戲棋的過程中,可以鞏固拼音的正確讀法,還可以通過兌換積分鍛煉計算能力。通過“玩一玩”評價,學生會發現游戲規則的不足,進而提出優化建議并完善規則。
說一說。一些項目成果需要用口頭表達、交流匯報等“說一說”的形式,將自己的成果展示給他人,既可以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也可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以“我是亞運小主人”項目為例,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現場采訪、設計思維導圖、撰寫演講詞等形式,學習相關運動的知識、技能、規則,了解亞運文化、傳播亞運文化。學校與四川省理塘縣第四小學是結對學校,學生通過線上互動的形式,向結對學校師生宣講在錢塘區場館舉行的手球、擊劍、輪滑等項目,讓遠在四川的師生也能感受到亞運文化。“說一說”的過程自然考查了學生對項目的了解程度,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表達適當調整項目學習的方式和流程。
賞一賞。一些項目的成果需要視頻、海報、展覽等形式,學生將成果展示出來供他人觀賞,同時獲得評價信息。以“布置一次美術展”項目為例,學生自主策劃、創作作品、收集作品、布展設計、展覽呈現,成功籌辦了以“虎”為主題的校園美術展覽。展覽在學校廣場舉辦,作品包括書畫、手工、廢棄物改造等,獲得參觀師生的一致好評。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學習,聽到觀賞者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可以提高藝術創作和空間布置的能力,進而將相關能力遷移到生活情境當中。
以項目化學習為主要方式的課后服務,可以將原本零散的社團整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完整任務中獲得學習體驗,通過學習獲得各方面素養的綜合提升。
(作者單位均系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正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9月28日第4版
標簽: 項目化學習讓課后服務升級 meta name=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