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教育是指向成長的發生,能為人們注入由內而外的生長力,這就是它的魅力。”陜西省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校長高巧玲將自己學校教育的核心定位于心靈成長,在10多年的堅持中不斷完善,形成了基于“心靈在線”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用心”的德育更陽光
時間回溯到2008年,當時在延安慧澤小學負責德育工作的高巧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分層次、分階段制定學生養成教育規劃,讓學生的成長看得見,形成了“做靈魂的塑造者”德育理念。在評價機制上,她制定了“陽光評價”辦法,將英雄人物及故事印制在“陽光”卡片上,學生只要表現好就有機會獲得“陽光少年”小卡片。
這樣的德育工作,讓學校充滿了“陽光”。
2013年8月,高巧玲調到延安棗園小學擔任副校長,這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從一年級就離開父母,缺少親情的陪伴。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吃得放心、住得舒心、過得開心?學校在強化餐飲與宿舍管理的同時,將重心放在“心”上,設立“心靈講堂”,成立心理輔導室,打造“陽光故事屋”,開展全員家訪,從走進學生心里開始,激發學生在點滴中超越每一天。
2019年9月,高巧玲擔任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校長。她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認知,從課程育人的角度提出了要培養全面發展、身心俱健、知識和能力并重的人,從而奠定了“潤心教育”理念的根基——“關注心靈成長”。
“走心”的教育更健康
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是一所新成立的學校,面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以及年輕教師群體,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如何做“靈魂的塑造者”成了高巧玲思考的首要問題。
基于對延安地域文化與精神內涵的充分挖掘,學校把辦學理念定位為“關注心靈成長,潤育一顆中國心”,通過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挖掘延安紅色文化基因,建構育人新模式。學校開設了包括“心智成長”“心靈在線”“潤心沙龍”“智慧父母”“潤心記憶”等在內的校本課程與活動,形成了基于“心靈在線”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體系和“潤心教育”育人體系,不僅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提供了現實路徑。
據高巧玲介紹,學校系統開發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心靈在線”,通過編寫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手冊,設置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社會適應、生涯規劃、生命教育等主題,同時不定期面向不同學段學生開展心理測評,系統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借助“潤心記憶”全面采集學生的心理檔案信息,構建系統的心理檔案;將課程實施時間延至課后,空間輻射到家庭,主體擴展到家長群體……
一年級新生在首次入校時,學校通過“心靈自畫像”與“家庭畫”對他們進行繪畫測驗,發現他們可能存在沖動、暴力、躁動等傾向,經進一步評估和走訪形成每個學生的心理檔案后,學校心理教師便一對一開展個案輔導、放在群體中進行專項團體輔導、聯合班主任在主題班會中進行教育引導。同時,這樣的“心靈自畫像”讓學校為班級建設提供了基礎,不同特質的學生陽光分班,形成積極的同伴互助和心理影響。
走進學生心里,“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讓更多學生心智健康地走向未來。
“潤心”的成長更有力
為了更好實現“潤心”教育,學校在空間設計上同樣用心,利用“心源樓”整層樓宇打造學生心靈成長的資源室,設置藝術治療區、感統訓練區、團體輔導區、個案咨詢區、虛擬體驗區、放松宣泄區等,形成多元性、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教育基地建設布局,從而充分讓“空間賦能”。
高巧玲表示,學校從學生、家長、教師三個層面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和團隊建設與個體輔助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不僅讓“空間賦能”,而且要為教師和家長賦能,通過建立云端心理平臺,塑造“樹洞先生”形象,讓學生、家長、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有環境、有機會、有氛圍進行情緒宣泄和情感傾訴,實現線上線下有效銜接、校內校外立體交互、家校社多元互補的智慧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學校還面向家長開展線上線下“智慧父母”公益大講堂,面向教師每周舉辦一期“潤心沙龍”培訓課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張老師是一名將要退休的老教師,但依然主動學習,成了學校師生的“知心姐姐”。她說,“學校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不僅喚醒了我的心靈,也提升了我感受幸福的能力”。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的改變也很大。學生王力的母親參與“心靈在線”后,從“雞飛狗跳”式的親子相處模式逐漸轉變為“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四年級學生劉銘的家長接受“智慧父母”學習后,開始改變“虎媽”式教育方式,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潤心”的教育力量,正在從校內研究與建設擴展到更多學校的推廣和實踐。新區第二小學先后與延安10余所學校及陜西省內外10余所學校建立友好結盟幫扶關系,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聯合教研、送教送培、教學研討等活動,為萬余名孩子穿上心靈“防護服”,促進學生心智共成長。
高巧玲清晰地看到,“潤心教育”從“做靈魂的塑造者”這一德育理念起步,如今已形成包括“心靈在線”心理課程、“心路航標”團輔活動、“潤心記憶”心理評估、“心源基地”教育空間、“樹洞先生”輔導平臺、“智慧父母”家長心理教育、“潤心沙龍”教師心理教育等,涵蓋課程、活動、平臺、空間等在內的全時空滲透、全方位關注、全主體融入的“三全協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多元立體實踐體系,并逐漸受到外界更多關注,被新華網、光明網等媒體多次報道。而更多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多家長的積極反饋,更好教育的現實追求,讓高巧玲的堅持顯得更有意義。
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如平對“潤心教育”的評價:“凡涉及‘心’的事情,都是在表達一種高級的教育境界,體現了學校對高質量發展的高追求?!?/P>
在這種追求下,“潤心”教育正在不斷放大“成長”的力量。
《中國教師報》2022年10月12日第2版
標簽: 心靈在線為學生潤心賦能 meta n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