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馬斯克,有太多的光環會被扣在他的頭上:真正的學霸,有真本事,敢于冒險,從不回避各種質疑,超級工作狂……
但是,任何一個成功人物身上的故事,恐怕都不僅僅是他后來看起來的模樣。馬斯克的人與眾不同,那是從小時候便已經開始的。
1971年,馬斯克出生于南非一個叫比勒陀利亞的地方,他不是本土的南非人,父親為高級工程師,在南非工作。而他的母親,則是英國、美國混血兒。
【資料圖】
在馬斯克成名之后,很多資料都將其指向富二代,甚至說馬斯克的父親在南非有自己的礦。
但馬斯克一直都拒絕這種說法,他自為自己小時候生活得并不容易:
“我沒有一個真正的保姆什么的。只有一個管家在那里確保我沒有弄壞任何東西。她基本不會管我,不管我制造炸藥,看書,制造火箭或做一些可能會讓我喪命的事情,我很震驚我所有的手指都還在。”
其實,如果這些就被認為馬斯克小時候與眾不同,倒是有些膚淺了,因為他的不同在于很多表現上,那感覺給人一種“傻”的認知。
是的,馬斯克從出生之后似乎就對外界環境有一種排斥感:喜歡發呆,眼睛總是呆滯地望著一個地方出神,耳朵也好像聽不見一樣。關于這些,后來在《硅谷鋼鐵俠》中有提到過。
“埃隆總是陷入發呆的狀態,當人們跟他說話時,他經常沒有反應,眼睛呆滯地望著遠處,這樣的事情頻繁發生,令埃隆的父母和醫生以為他耳聾。”
馬斯克的母親也證實了這種說法,她說:“有時候,他(馬斯克)就是聽不見你說話。”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近似于耳聾的現實讓父母非常焦慮,帶著他做了各種測試,后來還摘除了扁桃體,據說這樣可以增強聽力。
“但不管用,他總是在思考,然后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現在仍然是這樣,我只能隨他這樣”
梅耶已經放棄糾正兒子了,因為他知道那不是他的聽力有問題,而是他的思想狀態出了意外,“他正在設計新式火箭之類的東西。”
馬斯克的“異樣”很特別,不僅發呆、不說話,近似于耳聾,而且還特別愛讀書。
從5歲開始,他已經能夠獨自閱讀大部頭的《百科全書》了:“是書本把我帶大的,書本,然后才是我的父母。”
是不是夠特別?如果單純說馬斯克是別人家的孩子,顯得有點不厚道,畢竟人家小時候經歷了那樣多的問題,以至于被外界認為是“癡傻兒童”。
可以想象,一個不說話,愛發呆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難有朋友的。
馬斯也是如此,他沒有朋友,特別是父母在其8歲的時候離婚,他抱著“同情心”留在了不負責任的父親身邊,于是他的苦難也開始了。
小學,中學,馬斯克都本該有父親的保護,可他的父親更多地在工作在風流快活,根本就顧不上自己的兒子,這讓他在學校的日子舉步維艱:
“他(父親)一直叫我白~癡,順便說一句,這只是冰山一角。”
在15歲之前,馬斯克本身并不高大,他矮小又呆滯,絕對是班上最會被欺負的一個。這種情況在今天亦是如此,馬斯克那個時候根本無力反抗。
所以,那些叛逆的少年們,對著馬斯克經常拳打腳踢,經常無故追逐、欺辱。甚至,馬斯克因為沒有朋友,他在學校一度是被孤立的,整天沒有人與他說話。
這樣的生活讓馬斯痛定思痛,他努力學習摔跤,學習空手道,隨著青春期的來臨,他變得高大而強壯,才最終真正擺脫了校園霸凌。
但童年的灰暗成為一種永遠難以被治愈的痛,被馬斯克通過瘋狂的工作來慢慢消化。
身為前妻的賈斯汀就曾經說過,他之所以瘋狂而又無時無刻地工作,都是因為小時候的痛苦遭遇而形成的防御心理。
“他(馬斯克)害怕黑暗,他一直不斷向前,只有這樣他才能生存下去”。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輩子來治愈,馬斯克也不例外。
直到今天,馬斯克依舊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追逐,他沒辦法一個人獨立的待在一個空間里太久,那樣會讓他不快樂。
“如果我單身,如果我沒有一個長期的伴侶,我沒辦法開心起來……并不是說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覺:在一間大大的空房子里,腳步聲在門廊里回響,沒有人在那里——也沒有人睡在你的旁邊,這種情況下你怎么讓自己開心?”
僅僅是不開心嗎?恐怕更多的是不安心。馬斯克的童年過得太過特別,他曾經用書籍滿足了一切兒童需要的認識與游戲,甚至在12歲便利用掌握的編程知識創作了網絡小游戲。
可是,這些都沒辦法真正讓其內心得到充實,他只能通過不停地工作、戀愛,甚至是生孩子來滿足自己內心時時存在的“空洞”,從而達到自己完滿的狀態。
最終,馬斯克的童年在17歲結束了,他離開了父親,離開了南非,去了母親身邊。但母親的生活太難了,一個人一天要打幾份工來維持她與孩子們的生活。
馬斯克在那樣的現實上,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能量,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他所做的那些人們看到不可能的事情,其實不過就是他挑戰自己與生活的一種證明。
可惜,在感情方面,馬斯克卻似乎一直沒辦法證明自己,他依舊害怕著一個人,可卻依舊一個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永遠不想一個人”。
幾段婚姻,幾段戀情,發展到今天9個娃兒的爹,馬斯克卻依舊是單身。
這種無奈與痛苦,僅僅是因為童年的不可治愈,人可以勝天,但難以戰勝內心,他是不是依然會成為那個與眾不同的人,真的不好說。
育兒專家說:每種教育的誤區,都是父母愛的誤區、認知的誤區。
馬斯克的今天,不得不歸咎于童年的原生家庭。事實上,他內心的很多東西本身是沒辦法真正糾正,并徹底打破重塑的。馬斯克擁有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他如何能不懂這些道理?只是他沒辦法改變,又或者只是因為習慣,他注定要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起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