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木蘭山腳下,武漢市黃陂區(qū)長嶺小學十棵松教學點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輛大鼻子校車開了進來。學生們有序下車,歡快地奔向校園的菜地。
8年前,這塊地一片荒蕪。當時任長嶺小學副校長的劉旭芳來到十棵松小學支教。她還記得第一次來時的情景:全校僅有79名學生,沒有自來水,用水就靠校園里的一口老井,學校也沒有食堂,操場后面是一片山石散落的荒地。
劉旭芳發(fā)現(xiàn)學校里有7名留守孩子吃不上午飯,于是,她和老師們一起開荒,帶領學生們種菜,給留守孩子們提供免費的午餐,“讓他們感受自食其力”。如今菜地已從1畝擴大至5畝,曾經(jīng)的十棵松小學已成為長嶺小學教學點,這片菜地也成為該校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一屆屆學生親近泥土,在勞動中享受快樂、得到歷練和成長。
■荒地變成了菜園
為留守兒童提供免費午餐
菜地里,白菜、蘿卜、紅菜薹長得茁壯,孩子們蹲在地里認真地采摘白菜。六(4)班男生錢博文邊摘菜邊笑著說:“這片白菜是我們種的,種子播得太密了,現(xiàn)在長出來都擠在了一起,我們來摘走一些,剩下的白菜才能長得更肥。”
現(xiàn)任長嶺小學校長的劉旭芳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帶領學生們種菜始于2013年她剛來支教不久。有天下午,放學鈴一響,2名學生沖出教室向校外飛跑。劉旭芳怕學生摔倒,大聲喊“慢一點!”但平日里乖巧的孩子沒有停下,一溜煙就跑沒了影。有學生告訴劉旭芳,這2名同學為了給家里省錢,沒有在校外搭伙吃飯,每天都是吃完早飯上學,等到下午放學回家才能吃飯,所以一放學他們就飛奔著回家。
劉旭芳聽了很心疼,“我必須讓學生吃上午飯!”了解到這樣的學生一共有7名,她下定決心,開墾荒地、種菜、開食堂。
開荒并不輕松,老師們帶領學生用了半個月時間才把里面的石頭撿干凈,再用工具平整土地。當時腰部受傷堅持撐著鐵架上課的武漢“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杜春萍,看著劉校長帶著孩子們在地里干活,她不能參加,就扶著鐵架站在菜地邊給大家加油。
地整好了,午休、課間時,老師們就帶著學生種起了菜。孩子們慢慢地認識了種子,熟悉了各種蔬菜的種植方法。
在劉旭芳的努力下,自來水進了校園,學校小食堂也蓋起來了。“食堂里的菜大部分是學生自己種的,我們每周只需要花點錢買肉買魚,改善生活,幾名留守兒童可以吃免費的午餐。”劉旭芳說,也就是從那時起,種菜成了十棵松小學的必修勞動課。
■“泥土是干凈的、芬芳的”
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美好
2018年,十棵松小學與長嶺小學合并,成為長嶺小學的教學點。這片菜地被保留下來作為長嶺小學的勞動教育基地,該校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周會輪流來到這里,走進責任地里種菜、勞動,還會把收獲的蔬菜帶回家,和家人分享豐收的喜悅。
四(3)班的鄢澤來勞動過七八次,他向記者講起種菜的經(jīng)歷滔滔不絕:“夏天來移栽黃瓜苗,我和同學一個人捧著苗,一個人鏟土坑,像埋寶藏一樣小心地把苗種進去,可不能碰著莖,嫩得很。”他的同班女同學趙佳琦澆水、施肥、間苗樣樣熟練,是大家眼中的“種菜小能手”。她告訴記者,摘豆角也有技巧,要挑長得長長的豆角,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中指頂住末端的梗輕輕一掰。“不能使勁硬拉扯,要不然豆角容易被扯壞。”
五年級的徐俊熙和同學一起抬水、松土,懂得了“不能以個人為中心,要團結合作”;六年級的葛子怡通過觀察植物種在向陽處與背陰處的不同,明白了太陽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鄢宇恒發(fā)現(xiàn),種在黑色土里的菜比種在黃色土里的菜長得好,明白了土壤也是影響蔬菜生長的因素……
語文老師帶學生勞動時,會根據(jù)時節(jié)特點朗誦一首詩或背誦一篇應景的課文,在詩情畫意中體驗勞動的樂趣;數(shù)學老師指導學生用尺子測量植坑的大小和深淺、菜苗的間距;美術老師指導學生在勞動基地里寫生,畫蔬菜瓜果……學校將勞動與其他學科融合教育,讓勞動觀念根植于師生心中。
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美好,發(fā)現(xiàn)勞動蘊藏的科學,領悟到勞動的意義。劉旭芳說:“在勞動教育的涵養(yǎng)中,學生漸漸樹立起勞動觀念,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快樂的,泥土也是干凈的、芬芳的,這正是我們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教育的成果。”
■在勞動教育中成長的孩子
動手能力很強
已經(jīng)退休的杜春萍老師住在十棵松小學宿舍內,平時,她和丈夫義務照管菜地。對杜春萍來說,把菜地照顧好,也是在延續(xù)她的教育夢。“這些伢們把自己種的菜當寶貝,我當然要幫他們照料好。你看看這片菜地多好,教育了多少人。”
“四年級時采摘長在竹架上的扁豆,我的手被竹架的切口劃開了口子,老師為我清洗傷口、涂藥。”長嶺中學初三男生任文杰小學時就在十棵松小學讀書,手受傷的疼痛他現(xiàn)在還記得,收獲扁豆的快樂他記得更清楚:“那天中午,同學們吃上了自己摘的炒扁豆,香噴噴的,很開心!”
和任文杰同窗9年的陳可馨也記得,課余時和老師、同學在菜地里勞動是很自然的事情。陳可馨說,經(jīng)歷了食堂從無到有、蔬菜從少到多,她相信,只要耕耘,必有收獲,美好生活是靠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
長嶺中學校長劉四元說,這兩名學生陽光、向上,動手能力也很強,“自力更生的品質從小刻在了他們身上”。陳可馨常常為全家人做飯,任文杰的紅燒肉、紅燒魚做得不錯。“在勞動教育中長大的孩子,以后也不會‘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