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寧沈陽市公安反電信網絡犯罪查控中心消息,今年9月開學以來,沈陽共有31名大專院校教師、中小學教師以及幼兒園教師被騙,其中男性6人,女性25人,平均年齡35歲,被騙金額高達400萬元。
冒充客服退款、冒充公檢法、刷單、虛假購物、“殺豬盤”,詐騙套路亂花漸欲迷人眼;形形色色的詐騙,給受害者帶來的不僅是物質損失,還有精神傷害。不論是“大學女教師被騙270萬”的傳言,還是“31位老師被騙400萬”的新聞,都說明即便是承擔教書育人職責的教師,也可能在風險防范上存在短板與不足,讓騙子們有機可乘。
教師群體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對互聯網也不陌生,為何會淪為詐騙受害者?與不斷升級、“成長”的騙術相比,少數教師故步自封、踟躕不前,風險防范意識和反詐騙能力明顯“慢了一拍”;當詐騙套路逾越局限認知,一些教師就在與騙子們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在教師職業得到越來越多價值認同的當下,教師的生存生態得到顯著改善和優化。盡管如此,不少教師依然談不上十分富裕,被詐騙不僅會影響教師生活品質和家庭關系,也會影響教師的角色扮演。在反詐騙教育方面給教師“補補課”不僅有利于他們保護自身財產,也有助于提升校園安全教育的質量。
“31位老師被騙400萬”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反詐騙教育中的短板與不足。一方面,那種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反詐教育,很難做到入腦入心;需要多一些角色體驗式、沉浸式的教育手段,多些寓教于樂、現身說法。另一方面,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師不能成為反詐教育的邊緣群體,他們理應成為反詐教育的先行者。
每個受害者都有自己的痛與怕,每個人都值得“溫柔相待”。與騙子們較量,需要人們成為人生強者;一旦自身不夠強大,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詐騙的受害者。只有對教師進行行之有效的反詐騙教育,才能避免他們淪為受害者,也才能幫助他們成為反詐騙的先行者。(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