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對AI問診開方、先賣藥后補方、藥品回扣等違規行為提出明確禁止,劃清了醫療、醫藥和技術服務之間的邊界。
《意見稿》指出,醫生接診前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代替醫生本人接診。另外,《意見稿》對AI技術的使用做出了嚴格限制,限定AI只能用于導診、輔助診斷等醫師輔助層面的工作,而非替代人工服務,這無疑是對互聯網醫療平臺醫生資源的積累和醫療服務能力是巨大考驗。
優質的醫生資源是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保證。秉持著在線分級診療的理念,平安健康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支擁有近2000名醫生、覆蓋22個科室的醫療團隊,為用戶協調安排貫穿線上線下的醫療健康相關服務。在已經上線的皮膚科、中醫科、婦產科等三大專科領域,平安健康已經配置了超過100名專科名醫,并同步往兒科、內科、外科、男科等多方向孵化。
此外,與線下醫療機構的對接也是平臺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保證之一。截至2021年9月底,平安健康連接了包括4000+醫療機構、1800+健康機構、1700+簽約體檢機構、800+檢驗檢查中心、18.9萬家合作藥店以及4.65萬名外部專家,構建起了豐富的線上、線下醫療健康服務。
強大的醫療服務能力使平安健康免于對AI技術的依賴,也為醫療服務質量提供了保證。平安健康的AI助手僅用于資料收集、信息傳遞和檔案處理,所有診斷意見均由醫生本人親自給出。
醫療服務能力需要長期的投入、建設和積累,隨著新監管細則的落地,互聯網醫療行業將會擺脫“賣藥”依賴,逐步回歸醫療本質。平安健康等長期扎根于醫療健康服務的企業在走過了漫長的沉淀期后,也終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歷史性機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