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變化 學會尊重孩子的情緒變化
2021-11-22 13:53:27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我們家孩子已經上高三了,隨著高考的不斷臨近,他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焦慮感越來越多,有時候還會存在學不進去的情況。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日常的生活中怎樣對他進行情緒疏導呢?

專家觀點

北京市第166中學心理教師張瑤:高三一年,很多學生都會產生焦慮情緒,既希望高考早點到來,又擔心自己復習得不夠充分;時而自信滿滿,感覺自己拼盡全力,時而又因理想與現實成績的差距而灰心泄氣。當積極的信念無法抑制這些負面情緒時,眼前的成績波動或是父母的無形壓力就會形成導火索,使得孩子情緒爆發。如果考生長時間處于負面情緒中,就很難應對每天的學習任務,“學不進去”又會導致學生更加自責,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作為家長,可以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理解并幫助孩子緩解焦慮,調整狀態。

首先,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為孩子做榜樣。在孩子壓力很大的情況下,要成為支持孩子的力量,這要求家長有一顆平常心。家長的心平氣和源于客觀積極的認知,另外,家長還應該對孩子有個合理的定位,把遠景目標和當前的學習結合起來,權衡好自己孩子的實力,確定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不盲目樂觀,也不過于低估。要讓孩子能夠積極地調整情緒,父母就要做好榜樣,切記不可采用極端激烈的情緒表達方式,要將自己的正能量、穩心態傳遞給孩子。

同時,家長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情緒,每個人除了有快樂和滿足的積極情緒,也會受到種種不良情緒的困擾,如焦慮、憤怒等。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理智對待自己的情緒,用積極的方式去疏解。例如,當孩子跟爸爸媽媽說,“這次沒考好”時,家長需要能體會孩子話語的真實含義和情緒:“我因為沒考好,心里難受好長時間了,特別想找人說說……”此時家長要陪在他身邊,傾聽孩子所有想說的。

此外,家長還要幫助孩子保持良好情緒。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個性塑造以及處理情緒的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開明溫馨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平和沉穩的。高三學生平日學習緊張,每日很期待回到溫暖的家,不僅身體得到休息,更是休憩心靈的港灣。

很多家長除了從衣食住行格外保障,還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放松一會兒,例如,吃飯時給孩子講個笑話,和孩子一起散步閑聊,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簡單的運動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暫時從學習中抽身出來,轉換一下注意力。很多家長很想和孩子交流,卻又找不到方法,這里建議家長可以搜集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時事,孩子因為學業忙而無法關注這些,家長在此段時間與孩子做分享也是很好的減壓。(武文娟)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