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的“雙減”政策出臺,學校回歸教育核心主體地位,是家長也是社會的夙愿期盼。一線教師,學校管理者也必須明確教育的核心主體就是學校,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學校教育的主體責任必須強化與落實。那么,學校如何真正承擔起這個責任,給家長、給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呢?
關于如何讓“雙減”政策落地,馬睿校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馬睿,天府四中教育集團成員學校——天府四小、華陽小學校長,成都市未來名師、成都市骨干教師、成都市信訪工作先進個人、區學科帶頭人、區突出貢獻先進個人、區優秀共產黨員,曾獲全國、省、市、區賽課一等獎,多篇論文獲國家、省、市、區一等獎,“十一五”四川省課題先進個人。
一、“雙減”讓學校回歸教育核心主體地位
首先是統一認識,組織教師學習“雙減”政策,要求教師理解領會文件精神,達成共識,促進教師明確減負的重大意義和價值。“雙減”是學校教育核心主體地位的回歸,是學校的責任和使命,認識統一,步調一致,“雙減”才能順利落地。
其次是從制度建設、教師職責劃分入手,強化管理。新區作為省級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較多的改革自主權,在“雙減”背景下,學校借助改革試驗契機,優化學校的組織結構管理形態,定位學校教育與服務功能,制定一系列的現代化學校管理制度,構建“兩校一體”的現代化學校治理體系。強化學校的減負功能、職責和具體措施,全面實施了“13155五育融合發展工程”。
再次是消除家長的疑慮,讓家長、社會看到學校有效有力的減負管理和做法,看到學校每位教師都是敬業樂教、愛校愛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知識廣博、業務厚實專業型教師,消除家長對減負的擔心和憂慮。
二、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雙減”政策的出臺,校外培訓機構得到了規范管理,如何解決公共教育需求與家長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協調家校關系,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一直是學校思考的問題。學校通過前期的家校廣泛摸底調研,制定了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增強了學校課后服務的吸引力。一是強化體教融合,借助新區體育教師共享中心平臺,引進體育冠軍、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走進學校,推動學校的體育特色發展,發揮優秀體育人才引領帶動作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鍛造學生的強健體魄、完整的人格和奮斗精神。二是引進優質服務資源,如藝術類、科技類等。三是強化課后服務師資培訓,大力培訓校內專業教師,使其盡快成長,短期內能超過校外培訓機構的教學水平。四是完善課后延時服務體系,滿足家長、學生的多元學習與活動需求。提供“訂單式”課后服務、菜單式素質課程,建構“5+2”的實施體系,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三、抓住課堂減負,優化教學提質
認真抓好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積極追求高品質的課堂教學、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統整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方面做到符合校情、師情與學情,讓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堂生根,開花結果。
首先是研究學情與教材,提高備課實效,做好課例和作業設計。要求教師要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學情,吃透學科本質,向課堂要質量。
其次是抓好深度學習、結構化教學等課題研究。“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變課堂為學堂,同時教師要增強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和效益意識,課堂學習效益高了,負擔自然就輕了。
再次是精準作業設計,學科教師要有統整思維,系統思維,作業的設計布置要充分考慮量與質的關系,做好作業的效能管理。教師要積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作業設計要采取分層分類,“幫扶后進,重培中優,照顧拔尖”。嚴把“量”,重控“時”,保“睡眠”,還快樂,還童年,還健康。
四、創新評價機制,建構高質量教育體系
學校依托信息化平臺,大數據精準分析教師及學生特點,發現差異,靶向改進。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成長菜單,因人施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因材施教。轉變評價方式,更新觀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實現生態科學教育,為學生終身成長奠基。(黃小林)
如何讓雙減政策落地,華陽小學,馬睿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