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字化產業蓬勃發展對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從“大有可為”實現“大有作為”,為數字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近日,國內知名IT職業教育機構千鋒教育副總裁陳川就此話題接受了觀察者網專訪。 陳川認為:“中國數千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必須打破,教育必須面向就業。在這個方向上,德國模式可能是一個好的借鑒。而在社會向數字化高速轉型的時代,探索甚至創造一個數字孿生世界的成就感,可能才是支撐許多IT人才前赴后繼的根本動力。”
數字經濟下,企業的人才需求變化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尤其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和行業頭部企業,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人才成為制約數字化轉型的首要問題。中國信通院9月30日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伴隨全行業的數字化推進,需要更廣泛的數字化人才引入,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續放大。
面對這一現象,陳川老師認為:“站在一個行業觀察者的角度上來看,我國的數字化轉型十分迫切,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數字化人才供給是未來長時間穩定發展是否可以持續下去的關鍵,這涉及到我們國家現在所力推的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思路。”
值得關注的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大量企業面對的真正障礙,不僅局限在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高端人才的短缺。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人才需求為例,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應用爆發式發展,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供需比例為1:10,大數據人才缺口也高達150萬,供需比例嚴重失衡。
陳川老師認為:“現階段數字化人才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單單要求相關的硬核技術,如人工智能、算法、互聯網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懂產品、市場相關的知識儲備,比如數據分析,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等技能。”
以現在大火的數據分析師崗位為例,陳川老師表示:“企業現在需要能夠掌握一套完整有效的數據,去抽取、分析,做決策支持工具的人才。在任何行業,都可以把數據分析的技能植入,在短時間內幫助企業提升效率?,F在我們接觸到很多初創公司,招聘的第一個崗位就是數據分析師。這個崗位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大的痛點就是,它要求人才既懂技術又懂業務。我們曾接過一個培訓業務:因為某家藥企要求學生既懂醫藥學,又懂數據分析。千鋒在一所大學培訓了整班的藥學專業學生,做數據分析,從頭開始培養他們數據分析的思路和工具等等。”
2016年數字經濟影響不同年齡的就業結構與全國非農就業結構的比較(上圖)數字經濟逐年影響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非農就業人數(下圖)圖源: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和非農就業影響研究――基于投入占用產出模型
職業教育機構,正成為鏈接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重要“橋梁”。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已由單純的對技術人才的數量需求,變成對高素質、高技術、高創新性人才的需求——既懂行業又懂技術的“雙棲人才”。然而因為數字行業實操性強、技術迭代迅速,僅僅依賴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企業當下的人才需求標準,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機構便成為鏈接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重要“橋梁”。
陳川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認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兩者是不一致的。職業教育一定要在校園里面完成,職業培訓同樣有價值。”
陳川老師還談到,過去,千鋒和其他職業教育機構的角色是對終極客戶——用人單位負責,不涉及學生在大學的學習過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準,進行人才的定制化培養和輸送。
如今千鋒正在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從大一開始,將千鋒的課程、教材、系統和師資力量,嵌入到高校里面去。高校負責基礎教育,千鋒負責職業教育。助力學生在畢業,甚至畢業前,掌握了企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順利的實現就業。
陳川老師表示:“未來職業教育是向兩端延伸的。未來職業教育院校畢業的學生,要能夠很好地適應企業需求,這是職業教育改革的目標。未來中國高校畢業的學生,要能夠很好地適應企業需求,這是我們職業教育改革要做的。千鋒站在中間,左邊是高校,右邊是企業,我們要向左延伸,延伸到高校里面,也要向右延伸,延伸到企業里面,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
據了解,千鋒教育目前已布局了教育培訓、高校服務、企業服務三大業務板塊。教育培訓業務分為就業培訓、職后培訓、企業培訓;高校服務業務主要提供校企合作全解決方案與定制服務;企業服務業務主要為企業提供優秀的泛IT人才。十多年的業務開展過程中,千鋒教育在企業和高校的合作上也沉淀了非常豐富的資源和經驗,目前已與國內20000余家IT相關企業建立人才輸送合作關系,年培養優質人才20000余人,合作院校超600所,為我國產業數字化進程和產業鏈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