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給黨聽》《紅星照我去戰斗》《青春舞曲》……這是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大學生藝術團的同學們和大連市歌舞團青年藝術家同臺獻唱紅色革命歌曲,用演唱和講述方式打造的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課堂。隨著20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唱響,在場青年學子紛紛沉浸其中輕聲跟唱,感受來自紅色基因的浸染熏陶。
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大連理工大學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三全育人”改革的鮮活教材、生動樣本,以“三全育人”格局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制度支撐,因材施教、深耕細作,摒棄“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實現“千姿百態”的育人效果。
“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這是大連理工大學相關領導參加支部黨日活動,引用作家魏巍在抗美援朝作戰前線所著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所帶來的一堂主題黨課。學校發揮“頭雁效應”,把校院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匯聚于學生思想引領第一線。機關542名管理人員擔任本科生思政班主任,多渠道、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學校積極發揮離退休老同志“紅色精神富礦”的獨特優勢,成立“四史”學習教育銀齡講師團。86歲的全國道德模范邵春亮老師對學生深情講述:“雖然年事已高,但我的心還年輕,我仍然走在播撒黨的陽光的路上!”
這些并不是個例。大連理工大學不斷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校長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充分調動干部教師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抓實“四項工程”和“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打造“雙班主任”隊伍,不斷匯聚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場馬拉松,既要跑好“最前一公里”,也要跑好“最后一公里”。今年暑假,是數學科學學院輔導員孫壯第六年利用暑期與準大學生進行網絡談心,一對一地開展入黨啟蒙和學涯規劃教育。機械工程學院本科生程璐晴在臨近畢業之際,參加“我的中國夢·我的大工情——致敬建黨百年”畢業生主題演講比賽,講述了生動感人的大學故事、振奮人心的黨史感悟,讓青春颯沓奮發、讓榜樣力量共行……
為構建全過程育人體系,學校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功能,黨政齊抓共管,推動思政工作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有機統一,實現“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由外圍向中心、由局部向全局、由片段到全程的轉變。學校采取87項舉措深化思政課程改革創新,建設“3+3+10”課程思政素材案例庫體系,聚力“主戰場”,夯實“主渠道”。在后勤“育人第二課堂”,學校改造原有的學生公寓活動室,首創黨史主題密室,持續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沉浸式體驗。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建立了“一組一刊一網一壇一微一宣”的立體化理論武裝工作體系,整合一易班、一門戶、兩矩陣“112”網絡育人載體,一系列“硬”措施構建起網絡育人立體化、全方位工作體系。目前,由學校融媒體中心牽頭,20個校級、200多個二級新媒體平臺,形成了同頻共振的融媒體矩陣,構建了網上網下育人“同心圓”。短視頻、圖文、海報圖片……每天一張“百年黨史關鍵詞”海報圖片、一張“百年黨史百句名言”,讓師生像“追劇”一樣“追黨史學習”。
紅色基因是一幅永續書寫的歷史長卷。以紅色基因滋養立德樹人,是大連理工大學“三全育人”的特色,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內涵。“面向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讓廣大師生從黨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推動‘三全育人’向全、深、新不斷邁進。”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宋丹表示。(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