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在初中前讀大學被視為每個孩子的默認人生目標,大學教育也是個人的重要標簽,提升個人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自從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邁入了大規模擴招的時代。1999年中國高校招生人數暴增51.32萬人,擴招幅度高達47.4%,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教育質量的連年下滑和就業市場的日趨飽和。開始擴招到2024年,時隔26年,我國的大學畢業生上漲了十倍多,達到了驚人的1179萬,隨著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一些大學生,一些專業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對此國內知名教育家李勇提出,大學生不是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的,大學生應在上大學的那一刻起就積極應對這一挑戰,通過扎實學習好本專業,積極輔修第二專業或學習更多技能,為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拓寬道路。
李勇老師在今年的高報咨詢會期間,曾經鄭重其事的提醒高考生“你在大學期間,依然需要用你高中三年的努力程度來對待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因為這是你進入社會或考研前的又一次寒窗苦讀,這依然是一個獨木橋式的道路”;李老師勉勵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依然需要好好學習,以為畢業后的就業作好準備。
但擺在我們面前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大學文憑在快速的“貶值”,現階段從卷專業,到卷名校,卷碩士甚至博士。
李勇老師認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來得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快,更離譜。有些專業在學員選擇的時候很熱門,但四年后卻無崗位可供,甚至不用四年,學員讀到大二就感覺選的專業不香了,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但這樣的變量往往大學是無法立刻應對的,專業的調整、增加、減少涉及大學方方面面與審批,這就注定大學這艘大船不能立刻響應市場變化調整專業與師資,這同樣也是全世界大學面臨的困境,一些傳統專業由于市場需求減少,導致畢業生無法就業。因此李勇老師建議大學生在學習主專業的基礎上,必須輔修第二專業或學習其他專業技能,以增強未來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量。
李老師還舉例了輔修的諸多優點:輔修第二專業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今天,具備跨學科知識的人才更受企業青睞。例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輔修市場營銷,這樣在求職時就能更好地適應不同行業的需求。其次,學習更多技能可以讓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李勇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興起,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培訓與實踐課程,掌握如編程、數據分析、外語等實用技能,從而在求職時脫穎而出。
此外,李勇還強調,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他建議學生們在大學期間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了解行業動態,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規劃。同時,要注重個人品質的培養,如團隊合作、溝通能力等,這些都是企業所看重的素質。
面對未來可能的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大學生應積極應對,通過輔修第二專業或學習更多技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拓寬道路。正如李勇所言:“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
聲明:本站內容均來自于供稿方或轉載自其他媒體,頁面展示內容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該文涉及侵權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同時,該文章的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如有必要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