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出大山”到“耕耘山里”——王建柱以非遺傳承鑄就品質之路
2025-05-23 14:32:13 來源:今日熱點網
1
聽新聞

“非遺文化需要守正創新,既要扎根傳統,也要對接現代需求。”初夏時節,記者見到王建柱時,他正與曹娥街道和城社區負責人商討如何將今年的端午民俗與非遺“藥食同源”理念深度融合。

現年46歲的王建柱,是浙江王壹堂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他一邊用放大鏡仔細檢查從東北基地運來的野山參,一邊向記者娓娓道來“藥食同源”理念。這位頭皮锃亮、目光堅定的企業家,用20余年時間,將非遺技藝傳承融入高端滋補品產業鏈,走出了一條“以非遺鑄品質,以品質立品牌”創業之路。

非遺基因

從大山深處到現代產業

王建柱是土生土長的陳溪人,自幼浸潤于四明山麓的中藥清香中。清末民初,其高祖王椿海創立春生號醫藥鋪,以張景岳學術為基,采四明山藥食兩用資源,創“九蒸九曬”等炮制絕技。王家世代恪守“選料嚴謹、精研道地”祖訓,至叔祖輩分創南壽號、回春堂藥鋪,將山間草木化作濟世良方。

砍柴、采藥、農耕的歲月,讓王建柱對傳統山珍的種植與加工技藝耳濡目染。“野山參講究‘無人工干預’,鐵皮石斛需‘仿野生種植’,這些祖輩傳下的方法是非遺文化的結晶。”他坦言,正是大山里代代相傳的技藝,為他日后深耕藥食兩用中藥材行業埋下文化根基。

大學畢業后,王建柱投身滋補品行業,卻在市場亂象中看到灰暗。“膠水拼接的假參、硫磺熏制的蟲草……傳統技藝被急功近利者扭曲,非遺文化的核心——‘真’與‘誠’正在流失。”王建柱痛心道。

2007年,他毅然返回大山,在吉林集安建立野山參基地,復原古法種植:堅持“林下參”自然生長周期,拒絕化肥催熟;在云南芒市,他采用“樹栽法”培育鐵皮石斛,還原《本草綱目》記載的原始生態。“非遺技藝是品質的命脈,守不住技藝,就守不住良心。”王建柱說。

守正創新

非遺技藝的現代化突圍

身為國家衛健委中藥藥劑師、浙江省衛健委中醫健康管理師和中國民主建國會上虞基層委員會副主委,王建柱率團隊攻克地鼠害防治、高原保鮮等技術難題,研發中草藥種植培育裝置、新鮮野山參保險箱等多項專利,使野山參的成活率和藥效倍增。他主持制定的《王壹堂道地藥材炮制規范》被多家老字號采納,建言《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被民建中央和浙江省委統戰部錄用。

如何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王建柱將非遺保護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在野山參基地,他引入物聯網監測系統,實時追蹤土壤濕度、光照等數據,嚴格遵循“播種后封山二十年”古訓;在印尼燕窩基地,他保留“原洞采摘”傳統,建立無菌加工車間,通過低溫凍干技術鎖住營養。

在王建柱看來,非遺不是一成不變的“古董”,要用現代手段解決傳統難題,讓老技藝跟上新時代。他致力于非遺傳承人培養,邀請長白山“參把頭”、云南石斛老藥農擔任公司技術顧問,通過“師徒制”將采參禁忌、石斛炮制口訣等“無形之技”系統化記錄。

“沒有傳承人,非遺就是無根之木。我們要讓手藝人有尊嚴,讓年輕人有熱情。”為此,他積極參與虞南片區現代化共富工坊建設,正在探索中草藥基地選址,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文化賦能

打造非遺品牌新范式

早在2004年,王建柱承襲百年技藝,創立“王壹堂”,系統整理祖傳炮制技藝,復原古法工坊。他通過“基地+合作社+非遺工坊”模式,將祖傳技藝轉化為26道標準化工序,并成功申報“藥食兩用傳統藥材炮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是品牌的靈魂,非遺元素能讓消費者觸摸到產品背后的歷史溫度。為擴大非遺影響力,王建柱推出“非遺+體驗”模式:在商場專柜開設“參茸鑒別小課堂”,教消費者辨識野山參“五形六體”;聯合社區舉辦“藥膳制作坊”,復原宋代《山家清供》中參雞湯配方。

“非遺不能鎖在博物館里,要讓它走進日常生活。”如今,“王壹堂”不僅為“同仁堂”等老字號供貨,更通過電商直播、文旅融合等方式,讓非遺滋補文化觸達年輕群體。

從“大山深處”的創業者,到非遺技藝的守護者,王建柱始終堅信,非遺傳承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他堅持“二十年育一參”的慢生意,有人笑他固執,他都笑面以對,始終將非遺的“正”字藏在每一克產品的誠信里。目前,他正在規劃建設中藥炮制博物館,誓將始于明末的濟世薪火,淬煉成新時代的健康之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