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新聞并非首例。此前,“浙江理工大學碩士發Nature論文回家當公務員”“行星地質學博士報考社區干事”等新聞也曾登上熱搜。這些新聞都反映了一個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將公務員、事業編制作為職業選擇,“考公熱”“考編熱”不斷升溫。近年來,公務員報考人數逐年增加。根據清華大學2021年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清華學子去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占比分別為15.8%、30.3%、23.8%,合計占比為69.9%,也就是說,約70%的清華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
從個體來看,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是個人自由,職業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很多人看來,城管工作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也不需要多少知識儲備,北大博士去當城管,是人才的浪費。事實上,基層崗位在解決群眾困難、規范城市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學歷人才的加入,有助于基層管理深化改革、基層治理現代化,對整個行業的提升大有裨益。但目前,體制內崗位成為高學歷人才的主流選擇,不僅容易導致人才錯配,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思,這一現象應當被社會重視。
受當前經濟形勢影響,更多大學生傾向選擇體制內崗位。近幾年,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很大,而且這一負面影響在短期內也難以很快消除。疫情之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不少互聯網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近年來出現的“996”“變相裁員”等現象,也讓求職者看到了這些崗位高壓、高風險的一面。相比之下,體制內的工作收入相對穩定,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青睞。
然而,當一個社會中的高學歷人才在就業中更多地將安全感作為首要考慮因素時,整個社會的活力與創新力可能會受到抑制。以往,考上名校、獲取高學歷,意味著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才華,在某一領域推動社會進步。而如今,當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在“考公”的賽道上嚴重內卷、為了一個基層崗位激烈競爭時,我們也需要反思和調整當下的人才培養方式、價值評價體系。比如,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的唯學歷、唯名校傾向。又比如,科研崗位待遇不佳,生活工作壓力大導致高學歷人才轉向他處。
熱衷“考公”“考編”的選擇背后有生存的無奈,更有就業形勢變化帶來的影響。一方面,政府應改善就業環境,鼓勵創新創業,提升硬核科技行業的吸引力,解除青年科技人員后顧之憂,為青年人提供更加自由、開闊、多元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青春正好、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也應把目光看得更遠。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22日第2版
標簽: 為青年提供開闊的發展空間 meta name=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