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2022年高考文科綜合考試落下帷幕。今年的地理學科在命題上有何特點?“雙減”對地理學科命題有何影響?
記者6月8日從教育部教育考試院了解到,今年的高考地理試卷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雙減”落實落地,促進學生素養提升。同時,延續了近些年的命題風格,保證了較為穩定的題型結構,適當控制文字、圖表信息量,合理配置各卷種不同難度水平的試題,給學生以熟悉感和獲得感。
深挖課程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表示,今年的地理試題圍繞脫貧攻堅如期完成、鄉村振興等時代大背景創設試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如全國甲卷第43題,關注鳳堰古梯田開放式“生態博物館”,引導學生思考歷史文化遺產旅游地的創新發展之路。
在立足人地關系、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方面,地理試題在世界范圍內選取與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休戚相關的區域發展、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素材,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視角關注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如全國乙卷第36題,探討以色列通過海水淡化緩解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協調人地關系、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重要意義。
在滲透“五育”融合、促進全面發展方面,地理試題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礎上,強調對學生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引導,旨在促進學生提升審美能力與勞動意識,努力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材。
引導回歸教育本質,助力推進“雙減”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表示,今年的地理試題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和靈活運用,引導學生跳出死記硬背的窠臼,培養學生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
一是深化基礎性內涵,致力課程標準落實。地理試題強調對課標規定的基礎知識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與能力的靈活運用;鼓勵學生依據課標抓住學習重點、攻克學習難點,不斷提升面對考試的信心。如全國甲卷第37題以澳大利亞發生的某次沙塵暴為案例,落實了實驗版課程標準中有關天氣系統、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內容的課標要求,強調了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與靈活運用,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命題理念,引導中學教學減量提質增效。
二是突出多樣化設問,著力創新意識培養。地理試題通過多樣化的設問方式,加強試題開放性、辯證性,在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引導教學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打破追求唯一標準答案、總結答題套路等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固化的學習與復習備考模式。
三是優化情境性創設,服務現實問題解決。地理試題廣泛選取生產實踐、學習探索中的真實問題創設情境,考查學生聯系實際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如全國甲卷1—3題,設計我國某制造業企業進行跨國產業轉移的生產實踐情境,考查學生對中國企業在做大做強的發展歷程中通過“走出去”尋找優勢區位的理解與認識。
彰顯學科素養立意,保障改革平穩過渡
首先是注重綜合思維,培養過程意識。地理試題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發展演化過程對區域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行全面、系統、動態的分析,引導學生發展綜合思維素養。如全國甲卷7—8題,考查地貌演化過程對近岸湖泊的影響,從而綜合分析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
其次是拓展區域認知,引領深度教學。地理試題基于不同類型的區域,從區域特征、區域關聯與區域發展的角度,對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區域地理事象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樹立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發展的觀念。
再其次是強化地理實踐力,提升科學素養。地理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借助圖表獲取和處理復雜地理信息,設計和實施地理調查活動的能力。如全國乙卷7—8題,給出黃河兩次洪水過程的水位與流量關系圖,考查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復雜地理信息的能力。
本報北京6月8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0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