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使醫工交叉融合迎來了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人工智能醫療、精準微創手術機器人、智能康養、醫院自動化服務等已成為醫工交叉融合的熱點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培養精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未來醫生是時代賦予醫科院校的使命與重大課題,推進醫學與信息學融合(以下簡稱“醫信融合”)教育是培養未來醫生的核心內容。
信息賦能醫德教育,點滴匯聚潤化學生心靈
醫學是直面生命的學科。做好醫學生的德育工作既是新醫改的必然要求,又是新醫科建設的固本之基。青年學生的成長受多元化背景的影響,因此,對他們的德育工作要更加注重養成性教育,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潤物無聲地熏陶、引導。山西醫科大學推進“新醫德”教育探索,通過三個“雙貫通”相互作用,實現醫德教育一體化、立體化和具體化。
一是強化“新醫德”課堂主渠道教育。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貫通”探索,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增強醫學教育的針對性;在課程思政中挖掘醫德元素,增強醫學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二是強化“新醫德”網絡新媒體熏陶。推進“思政網絡與網絡思政雙貫通”探索,利用易班、山醫青年、思政在線和網絡課堂等形式,實施“紅網工程”,提升學生思政與醫德教育深度;整合全校網絡平臺,將醫德元素融入校內各組織,提升醫德教育浸潤度。三是強化“新醫德”培育全過程養成。推進“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貫通”探索,在思政實踐中融入醫學元素,促進學生實現“新醫德”養成;在實踐思政中凸顯醫德元素,促進學生實現“新醫德”達成。
信息賦能課程改革,順應時代優化知識結構
當下,數字技術正在與健康醫療深度融合,數字醫療技術正在為診療決策提供重要支撐,認識、掌握和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未來醫生的必備能力。為此,學校自2015年起,不斷努力完善醫學生信息教育,通過課程改革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學位教育等多層次分類別的課程體系。
一是打造醫信融合課程群。包括“醫學人工智能導論”為代表的通識課程群、“Python醫學數據挖掘”為代表的方法課程群、“藥物基因組學與臨床評價”為代表的應用課程群。以臨床問題為導向,課程群內、群間交叉貫通,為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夯實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二是探索專業教育新范式。依托“表觀精準治療預測平臺”與“多源數據融合藥物重定位平臺”等形成的“肺癌治療新方案”“免疫調節新機制”等35個醫信融合案例,貫通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課程教學全過程,促進醫學生臨床信息思維發展。
信息賦能課堂重構,教學相長提升學習能力
學校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多課堂融通的教學體系,由內到外改善醫學生知識建構整體環境,有效落實“醫學問題前移”“臨床接觸前移”“科學訓練前移”,提升學生利用信息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整體思維和轉化式學習能力。
課堂理論教學。以“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基于案例的學習”(CBL)為主要學習方式,推動利用醫信交叉理論和技術解決臨床問題的教學,落實“醫學問題前移”,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創新訓練。通過學校引導、教師指導,系統化構建以專題學術講座、座談、學習沙龍、跨學科項目學習等多種創新學習和實踐訓練為載體的,熏陶浸染、模擬訓練、項目實戰交錯運行的學生主導型創新培育機制。以臨床問題為導向、信息技術方法為支撐,推行“基于團隊的學習”(TBL),落實“科學研究前移”,提升學生“轉化式”學習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課堂虛擬實踐。通過虛擬仿真教學項目、模擬醫院等信息技術場景式應用,落實“臨床接觸前移”,讓學生提前感觸臨床情境、感受真實問題、感悟知識融合。
課堂臨床實戰。依托山西省“136”興醫工程建設的10個領軍臨床專科,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遠程醫療為代表的多場景“互聯網+”醫療,將臨床實踐的各種場景整合在同一平臺,促進醫學生整體化、系統化臨床思維形成。
四個課堂互相融通,互為支撐,形成多層次復合型教學模式,實現了知識從記憶到理解,從理解到應用,再到批判和創新的螺旋式提升。
信息賦能資源整合,協同治理優化教學生態
能否暢通運行機制、匯通各類資源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學校堅持開放開環、協同治理,整合各類資源,構建醫信融合教育支撐系統。
整合校內資源。線上打造“五育”智慧云平臺——通過E-聯盟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等將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應用于醫學教育各環節,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山醫青年、樂跑、心理測評等平臺的建設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生學習成長各環節。
匯通省內資源。吸納15所直屬、附屬三甲醫院為醫學數據科學研究院理事單位,覆蓋全省,開展醫信融合實踐教學。
匯通國內資源。與國內知名醫學數據企業如“醫渡云”(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企業實踐平臺、應用案例支持和技術研發指導。
匯通國際資源。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韓國延世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人工智能健康實驗室等多家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
暢通部門聯動。成立以校領導為組長的醫信融合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以醫學數據科學研究院為樞紐,多部門協同的管理體系,健全師生協同應用機制,推進醫信融合教育改革順利實施;通過教務處、科技處、研究生院、學工部門、醫管處、國際教育學院,與附屬醫院、地方政府、企業、國內外科研機構保持密切聯系。
學校通過資源整合優化教學生態,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學習、實踐和研究平臺,為學生呈現更高層次的知識應用場景,促進學生形成更高學習目標。
自2012年啟動醫信融合教育探索以來,學校用10年時間勾勒出清晰的教改之路。醫信融合培養模式下,培養出一批創新和實踐能力突出的優秀學生,帶動全校學生形成轉化式學習能力。學生主動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方法解決臨床問題的意識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顯著提升。
(作者賀培鳳系山西醫科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解軍系山西醫科大學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06日第9版
標簽: 醫學與信息學融合賦能未來醫生培養 meta